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11页 |
二、高兰朗诵诗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一)从生平及创作角度对高兰朗诵诗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从朗诵诗运动视角对高兰朗诵诗的研究 | 第13页 |
(三)从诗歌理论研究角度对高兰朗诵诗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四)从诗歌与政治文化的关系角度对高兰朗诵诗的研究 | 第14页 |
(五)从朗诵诗的缺失与局限性角度对高兰朗诵诗的研究 | 第14-16页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文化抗战的中坚力量:高兰朗诵诗的生成与传播 | 第17-27页 |
第一节 朗诵诗和朗诵诗运动 | 第17-21页 |
一、朗诵诗涵义 | 第17-19页 |
二、朗诵诗运动 | 第19-21页 |
第二节 高兰朗诵诗的生成语境 | 第21-24页 |
一、时代语境:民族抗战救亡 | 第21-23页 |
二、文化语境:大众化诗朗诵 | 第23-24页 |
第三节 高兰朗诵诗的传播方式 | 第24-27页 |
一、以《大公报·战线》为阵地的报刊传播 | 第24-25页 |
二、广播、晚会、朗诵会等多种传播方式 | 第25-27页 |
第二章 高兰朗诵诗的特征 | 第27-39页 |
第一节 内容:时代、启蒙、救亡的融合 | 第27-32页 |
一、诗歌与时代的契合 | 第27-29页 |
二、救亡与启蒙的重奏 | 第29-31页 |
三、牧歌与战歌的交融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情感:现代知识分子精神救亡 | 第32-35页 |
一、揭示苦难的心路历程 | 第32-33页 |
二、展现知识分子的使命 | 第33-34页 |
三、彰显民族的斗争精神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形式:诗艺技巧的不懈追求 | 第35-39页 |
一、标点符号的奇异运用 | 第35-36页 |
二、修辞手法的高妙组合 | 第36-37页 |
三、三种人称的巧妙转换 | 第37-39页 |
第三章 高兰朗诵诗的贡献及影响 | 第39-44页 |
第一节 开诗朗诵风气之先 | 第39-42页 |
一、朗诵诗运动的猛将 | 第39-40页 |
二、朗诵诗理论的先驱 | 第40-42页 |
第二节 高兰朗诵诗的贡献 | 第42-44页 |
一、推动朗诵诗的大众化进程 | 第42-43页 |
二、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注释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