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综述一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1. 中医体质学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 第13-14页 |
2.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体质分类研究 | 第14-15页 |
3. 体质学理论在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3.1 中医内治法 | 第15-16页 |
3.2 中医外治法 | 第16页 |
4. 小结 | 第16-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0页 |
基于CiteSpace的过敏性鼻炎中医研究可视化分析 | 第20-27页 |
1. 研究资料 | 第2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0-22页 |
3.1 作者 | 第20-21页 |
3.2 机构 | 第21页 |
3.3 关键词 | 第21-22页 |
3.4 热点分析 | 第22页 |
4. 讨论 | 第22-24页 |
5.小结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7页 |
前言 | 第27-28页 |
脱敏鼻炎膏预防儿童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病例观察研究 | 第28-59页 |
1. 临床资料 | 第28-29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28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28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28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28页 |
1.5 剔除标准 | 第28页 |
1.6 脱落标准 | 第28-2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9-33页 |
2.1 病例招募 | 第29页 |
2.2 预防方法 | 第29页 |
2.3 疗效指标 | 第29-31页 |
2.4 随访 | 第31页 |
2.5 安全性评价 | 第31页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31-32页 |
2.7 质量控制 | 第32页 |
2.8 技术路线图 | 第32-33页 |
3. 研究结果 | 第33-45页 |
3.1 基本资料 | 第33-35页 |
3.2 疗效结果 | 第35页 |
3.3 PRQLQ评分对比结果 | 第35-37页 |
3.4 肠道菌群观察结果 | 第37-45页 |
3.5 安全性评价结果 | 第45页 |
4. 讨论 | 第45-48页 |
4.1 中医对鼻鼽的认识 | 第45-46页 |
4.2 脱敏鼻炎膏的组方用药分析 | 第46-47页 |
4.3 肠道菌群观察结果讨论 | 第47-48页 |
5. AR预防类临床研究的方法学探讨 | 第48-53页 |
5.1 过敏性鼻炎的诊断难点 | 第48-50页 |
5.2 研究类型的选择 | 第50-51页 |
5.3 疗效评价的方法 | 第51-52页 |
5.4 其他观察指标的选择 | 第52页 |
5.5 研究的时间安排 | 第52-53页 |
6.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患儿对脱敏鼻炎膏接受程度与服用情况的定性研宄 | 第59-75页 |
1. 研究目的 | 第59页 |
2. 研究过程 | 第59-61页 |
2.1 方法 | 第59-60页 |
2.2 受访者招募 | 第60页 |
2.3 样本量 | 第60页 |
2.4 伦理问题 | 第60页 |
2.5 技术路线图 | 第60-61页 |
3. 结果 | 第61-67页 |
3.1 对AR缺乏预防意识 | 第61-62页 |
3.2 家长替孩子品尝膏方 | 第62-63页 |
3.3 患儿接受膏方的口感 | 第63-65页 |
3.4 服药时间相对固定 | 第65-66页 |
3.5 患儿整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 第66-67页 |
3.6 膏方的特点和优势 | 第67页 |
4. 讨论 | 第67-72页 |
4.1 患儿家长的预防意识 | 第68页 |
4.2 膏方口感 | 第68-69页 |
4.3 服膏时间固定 | 第69页 |
4.4 膏方的特点和优势 | 第69页 |
4.5 膏方的历史沿革 | 第69-71页 |
4.6 膏方与治未病 | 第71-72页 |
4.7 膏方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 | 第72页 |
5.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附录1 病例报告表 | 第76-88页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个人简介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