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符号说明 | 第13-15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5-35页 |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 1 相关术语及概念 | 第15页 |
| 2 临床流行病学 | 第15-16页 |
| 3 卵巢储备功能的临床评估 | 第16-18页 |
| 4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现代治疗进展 | 第18-22页 |
| 综述二 祖国医学防治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 1 中医药治疗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研究背景 | 第22页 |
| 2 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 第22-28页 |
| 综述三 潜类别模型的相关概念 | 第28-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35页 |
| 前言 | 第35-36页 |
| 第二部分 基于潜类别模型分析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第36-41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36-37页 |
| 1.1 病例来源 | 第36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36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36-37页 |
| 1.4 排除标准 | 第37页 |
| 1.5 样本量的计算 | 第37页 |
| 2 调查方法 | 第37-38页 |
| 2.1 制定研究方法 | 第37页 |
| 2.2 统计学处理 | 第37-38页 |
| 3 结果 | 第38-39页 |
| 3.1 中医证候潜变量分析 | 第38页 |
| 3.2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中医证候类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 4 讨论 | 第39-41页 |
| 第三部分 中医辨证治疗卵巢储备功能减退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第41-54页 |
| 1 资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 1.1 资料来源 | 第41页 |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第41页 |
| 1.3 检索方法 | 第41-42页 |
| 1.4 资料提取 | 第42页 |
| 1.5 质量评价 | 第42页 |
| 1.6 统计学分析 | 第42页 |
| 2 结果 | 第42-51页 |
| 2.1 文献检查结果 | 第42-43页 |
| 2.2 纳入研究的特征分析 | 第43-44页 |
| 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第44-45页 |
| 2.4 中医辨证治疗卵巢储备功能减退临床有效性的Meta分析 | 第45-50页 |
| 2.4.1 促卵泡生成激素(FSH) | 第45-47页 |
| 2.4.2 雌二醇(E_2) | 第47-48页 |
| 2.4.3 FSH/LH | 第48-49页 |
| 2.4.4 抗苗勒管激素(AMH) | 第49页 |
| 2.4.5 中医证候疗效 | 第49-50页 |
| 2.5 安全性评价 | 第50-51页 |
| 2.6 敏感性分析 | 第51页 |
| 2.7 发表性偏倚分析 | 第51页 |
| 3 讨论 | 第51-52页 |
| 4 全文讨论 | 第52-54页 |
| 结语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附录 | 第59-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个人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