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2.1 黄土震陷 | 第16-18页 |
1.2.2 震陷性黄土改良方法 | 第18-21页 |
1.2.3 振动台试验在黄土动力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场地现场调查及抗震陷处理措施分析 | 第24-36页 |
2.1 典型历史地震震陷场地实例 | 第24-28页 |
2.1.1 疙瘩沟 | 第24-26页 |
2.1.2 渭南鼓楼遗址 | 第26-27页 |
2.1.3 党家岔震陷型滑坡 | 第27-28页 |
2.2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及地质特征 | 第28-32页 |
2.2.1 地理位置 | 第29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9-30页 |
2.2.3 土体动、静力学性质 | 第30-32页 |
2.3 处理措施概述 | 第32-35页 |
2.3.1 强夯法 | 第32-33页 |
2.3.2 水泥土法 | 第33-34页 |
2.3.3 粉煤灰法 | 第34页 |
2.3.4 物理-化学复合处理方法 | 第34-35页 |
2.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原状及改良黄土试样震陷试验 | 第36-58页 |
3.1 原状及改良黄土残余变形特性 | 第36-47页 |
3.1.1 动三轴震陷试验方案 | 第36-39页 |
3.1.2 震陷试验结果分析 | 第39-43页 |
3.1.3 震陷性预测与改良效果评价实例 | 第43-47页 |
3.2 电镜扫描试验 | 第47-56页 |
3.2.1 微结构试验方案 | 第47-49页 |
3.2.2 震陷试验前试样显微结构分析 | 第49-53页 |
3.2.3 震陷试验后试样显微结构分析 | 第53-56页 |
3.3 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原状及改良黄土地基震陷振动台试验 | 第58-72页 |
4.1 试验设备 | 第58-61页 |
4.1.1 振动台 | 第58-59页 |
4.1.2 模型箱设计 | 第59-61页 |
4.2 试验材料与模型制备 | 第61-71页 |
4.2.1 模型相似关系确定 | 第61-62页 |
4.2.2 原状模型土制备 | 第62-64页 |
4.2.3 改良地基模型土制备 | 第64-65页 |
4.2.4 传感器布置 | 第65-68页 |
4.2.5 地震波特性 | 第68-71页 |
4.3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振动台模型试验结果综合分析 | 第72-90页 |
5.1 模型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 第72-75页 |
5.1.1 原状模型 | 第72-73页 |
5.1.2 化学改性模型 | 第73-75页 |
5.1.3 物理-化学复合加固模型 | 第75页 |
5.2 加速度响应特征 | 第75-81页 |
5.3 沉降量综合分析(包括沉降量与埋深、水平位置关系分析) | 第81-88页 |
5.3.1 震陷变形发展规律 | 第81-83页 |
5.3.2 侧向变形发展规律 | 第83-86页 |
5.3.3 原状黄土模型震陷变形预测 | 第86-88页 |
5.4 小结 | 第88-90页 |
第六章 原状及改良地基震陷的数值模拟 | 第90-102页 |
6.1 动力计算基本原理 | 第90-91页 |
6.2 黄土场地地基模型建立 | 第91-92页 |
6.3 初始应力计算 | 第92-94页 |
6.4 动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94-100页 |
6.5 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02-10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2-10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作者简介 | 第111页 |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11页 |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1-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