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重金属主要危害 | 第15-19页 |
1.3 目前常用的处理方法 | 第19-24页 |
1.3.1 化学法 | 第19-22页 |
1.3.2 生物法 | 第22-23页 |
1.3.3 物理法 | 第23-24页 |
1.4 藻类吸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4.1 藻类吸附研究 | 第24页 |
1.4.2 藻类改性研究 | 第24-25页 |
1.5 汽爆的应用研究 | 第25-26页 |
1.6 吸附理论的概述 | 第26-27页 |
1.7 本论文研究意义以及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实验装置、仪器以及计算方法 | 第28-36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8-29页 |
2.2 相关测定方法以及表征方法 | 第29-32页 |
2.3 计算方法 | 第32-36页 |
2.3.1 静态吸附 | 第32-35页 |
2.3.2 动态吸附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铜藻以及废液中金属离子的测定 | 第36-41页 |
3.1 铜藻中金属离子的测定 | 第36-39页 |
3.1.1 样品的制备 | 第36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3.1.3 讨论与分析 | 第37-39页 |
3.1.4 铜藻中其他金属离子的测定 | 第39页 |
3.2 模拟去除藻液废水中金属离子 | 第39-40页 |
3.3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汽爆铜藻对模拟废水中Cr(Ⅵ)的吸附特性研究 | 第41-52页 |
4.1 吸附材料的制备 | 第41页 |
4.2 汽爆铜藻化学组成分析与表征 | 第41-42页 |
4.3 吸附试验 | 第42页 |
4.4 原子吸收光谱仪工作条件 | 第42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42-50页 |
4.5.1 不同汽爆条件对吸附剂的影响 | 第42-44页 |
4.5.2 铜藻汽爆前后的表征 | 第44-45页 |
4.5.3 pH值对吸附的影响 | 第45-46页 |
4.5.4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的影响 | 第46-47页 |
4.5.5 吸附动力学 | 第47-49页 |
4.5.6 吸附等温线 | 第49页 |
4.5.7 吸附热力学 | 第49-50页 |
4.6 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甲醛-硫酸改性汽爆铜藻吸附模拟废水中Cr(Ⅵ)的研究 | 第52-69页 |
5.1 甲醛-硫酸改性条件 | 第52-56页 |
5.1.1 改性温度的选择 | 第52-53页 |
5.1.2 汽爆铜藻与改性剂比例的选择 | 第53-54页 |
5.1.3 甲醛与硫酸配比选择 | 第54-55页 |
5.1.4 回流时间的选择 | 第55-56页 |
5.2 吸附剂表征 | 第56-60页 |
5.2.1 汽爆铜藻改性前后脱色研究 | 第56-57页 |
5.2.2 FT-IR表征 | 第57-58页 |
5.2.3 扫描电镜表征 | 第58页 |
5.2.4 吸附剂中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的含量 | 第58-59页 |
5.2.5 热重分析图 | 第59-6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5页 |
5.3.1 模拟废液pH对吸附Cr(Ⅵ)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2 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Cr(Ⅵ)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3 吸附动力学 | 第62-63页 |
5.3.4 吸附等温线 | 第63-65页 |
5.3.5 吸附热力学 | 第65页 |
5.4 吸附剂循环利用 | 第65-66页 |
5.5 动态吸附 | 第66-67页 |
5.5.1 动态吸附曲线 | 第66页 |
5.5.2 动态解吸曲线 | 第66-67页 |
5.6 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