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术语符号对照表 | 第12-16页 |
1 绪论 | 第16-29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燃煤烟气排放可凝结颗粒物相关研究 | 第16-22页 |
1.2.1 燃煤电厂PM_(2.5)生成与排放 | 第16-20页 |
1.2.2 燃煤烟气颗粒物排放控制 | 第20-22页 |
1.3 燃煤过程排放多环芳烃相关研究 | 第22-27页 |
1.3.1 多环芳烃理化性质 | 第22页 |
1.3.2 燃煤过程多环芳烃生成与排放 | 第22-26页 |
1.3.3 多环芳烃排放控制 | 第26页 |
1.3.4 PM_(2.5)中多环芳烃分布特性 | 第26-27页 |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2 实验方法及试验装置 | 第29-50页 |
2.1 颗粒物测试分析 | 第29-37页 |
2.1.1 颗粒物测试方法及系统 | 第29-32页 |
2.1.2 可过滤颗粒物测试方法 | 第32-34页 |
2.1.3 可凝结颗粒物测试方法 | 第34-36页 |
2.1.4 颗粒物样品理化性质分析 | 第36-37页 |
2.2 多环芳烃测试分析 | 第37-44页 |
2.2.1 烟气中多环芳烃采样方法 | 第37-38页 |
2.2.2 多环芳烃预处理方法 | 第38-40页 |
2.2.3 多环芳烃检测分析 | 第40-44页 |
2.3 试验装置及研究方法 | 第44-50页 |
2.3.1 含尘气流发生装置及研究方法 | 第44-46页 |
2.3.2 含可凝结颗粒物模拟烟气发生装置及研究方法 | 第46-50页 |
3 多环芳烃转化可凝结颗粒物的凝结特性研究 | 第50-58页 |
3.1 研究方法及工况设置 | 第50-53页 |
3.2 装置发生效率和稳定性 | 第53-54页 |
3.3 PAHs凝结特性 | 第54-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4 燃煤烟气中可过滤颗粒物和可凝结颗粒物排放特性及脱除作用 | 第58-110页 |
4.1 颗粒物排放及控制脱除测试前述 | 第58-61页 |
4.2 燃煤烟气中可凝结颗粒物和可过滤颗粒物的排放及组成特性研究 | 第61-75页 |
4.2.1 典型燃煤电厂全烟气流程中可凝结颗粒物和可过滤颗粒物的分布特性 | 第61-65页 |
4.2.2 典型燃煤电厂烟气中可凝结颗粒物和可过滤颗粒物的排放特性 | 第65-67页 |
4.2.3 典型燃煤电厂烟气中可凝结颗粒物的成分组成特性 | 第67-75页 |
4.3 低低温电除尘器对可凝结颗粒物和可过滤颗粒物的脱除作用研究 | 第75-93页 |
4.3.1 不同烟温工况下可过滤颗粒物的控制脱除 | 第77-79页 |
4.3.2 不同负荷工况下可凝结颗粒物和可过滤颗粒物的控制脱除 | 第79-87页 |
4.3.3 高灰煤、不同烟温工况下可凝结颗粒物和可过滤颗粒物的控制脱除 | 第87-93页 |
4.4 旋转电极式电除尘器对可凝结颗粒物和可过滤颗粒物的脱除作用研究 | 第93-96页 |
4.4.1 旋转电极式除尘器对可凝结颗粒物和可过滤颗粒物的脱除作用 | 第94-95页 |
4.4.2 旋转电极式除尘器对颗粒物分布特性的影响作用 | 第95-96页 |
4.5 湿法脱硫装置对可凝结颗粒物和可过滤颗粒物的脱除作用研究 | 第96-102页 |
4.5.1 湿法脱硫装置对可凝结颗粒物和可过滤颗粒物的脱除作用 | 第97-100页 |
4.5.2 湿法脱硫装置对颗粒物分布特性的影响作用 | 第100-102页 |
4.6 湿式电除尘器、燃煤S份对可凝结颗粒物和可过滤颗粒物的脱除作用和影响作用研究 | 第102-107页 |
4.6.1 燃煤S份对可凝结颗粒物排放的影响作用 | 第102-104页 |
4.6.2 典型 660MW机组湿式电除尘器对可凝结颗粒物和可过滤颗粒物的脱除作用 | 第104-105页 |
4.6.3 典型 1030MW机组湿式电除尘器对可凝结颗粒物和可过滤颗粒物的脱除作用 | 第105-10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7-110页 |
5 燃煤烟气中多环芳烃排放特性及脱除作用 | 第110-125页 |
5.1 低低温电除尘器对多环芳烃的脱除作用研究 | 第110-116页 |
5.1.1 低低温电除尘器对烟气中PAHs的脱除作用 | 第110-113页 |
5.1.2 飞灰及燃煤中PAHs的分布特性 | 第113-116页 |
5.2 湿法脱硫装置对多环芳烃的脱除作用研究 | 第116-121页 |
5.2.1 WFGD对烟气中PAHs的脱除作用 | 第116-120页 |
5.2.2 WFGD对烟气中PAHs毒性当量的影响作用 | 第120-121页 |
5.3 湿式电除尘器对多环芳烃的脱除作用研究 | 第121-123页 |
5.3.1 WESP对烟气中PAHs的脱除作用 | 第121-123页 |
5.3.2 WESP对烟气中PAHs毒性当量的影响作用 | 第12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6 PM_(2.5)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性及其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研究 | 第125-149页 |
6.1 燃煤电厂飞灰PM_(2.5)中多环芳烃分布特性 | 第125-131页 |
6.1.1 燃煤及飞灰样品分析 | 第126-127页 |
6.1.2 飞灰PM_(2.5)和PM10中多环芳烃分布特性 | 第127-131页 |
6.2 低低温电除尘器进出口可过滤PM_(2.5)和可凝结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性 | 第131-136页 |
6.3 湿法脱硫装置进出口可凝结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性的影响作用 | 第136-139页 |
6.4 燃煤S份对可凝结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性的影响作用 | 第139-141页 |
6.5 PM_(2.5)和多环芳烃的关联特性研究 | 第141-147页 |
6.5.1 可过滤PM_(2.5)、可凝结颗粒物与PAHs的关联特性对比 | 第141-144页 |
6.5.2 可凝结颗粒物与多环芳烃的关联特性 | 第144-14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47-149页 |
7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149-155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49-153页 |
7.2 本文创新点 | 第153-154页 |
7.3 工作展望 | 第154-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2页 |
作者简历 | 第162-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