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的创新点及意义 | 第5-11页 |
中文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缩写符号的中英文全称 | 第18-1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9-38页 |
1.1 水稻胚乳的发育 | 第19-21页 |
1.1.1 水稻胚乳发育的过程 | 第19-20页 |
1.1.2 水稻胚乳发育的时间进程 | 第20-21页 |
1.2 水稻早期胚乳发育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2.1 苯胺蓝与DAPI染色法 | 第21页 |
1.2.2 PI染色法 | 第21-22页 |
1.2.3 Eosin B染色法 | 第22页 |
1.3 水稻PcG基因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1.3.1 水稻OsFIE1和OsFIE2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3.2 水稻OsEMF2a和OsEMF2b的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3.3 水稻OsCLF和OsiEZ1的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1.4 印迹基因研究进展 | 第27-35页 |
1.4.1 印迹基因的主要特点 | 第28-29页 |
1.4.2 印迹基因的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1.4.3 印迹基因的作用机理 | 第31-34页 |
1.4.4 印迹基因的发生原因——亲本冲突假说 | 第34页 |
1.4.5 印迹基因的生物学意义 | 第34-35页 |
1.5 水稻胚乳发育早期印迹基因研究现状 | 第35-36页 |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6-38页 |
第2章 水稻早期胚乳的高效分离方法 | 第38-52页 |
2.1 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39-42页 |
2.1.1 材料 | 第39页 |
2.1.2 两个水稻品种的杂交 | 第39-40页 |
2.1.3 胚乳分离前的准备工作 | 第40页 |
2.1.4 早期胚乳分离后的DAPI染色 | 第40页 |
2.1.5 微量胚乳RNA的提取 | 第40页 |
2.1.6 胚乳mRNA反转录成cDNA | 第40-41页 |
2.1.7 用RT-PCR和表达模式检测分离的胚乳和提取RNA的质量 | 第41-42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42-49页 |
2.2.1 水稻早期胚乳的发育进程 | 第42-44页 |
2.2.2 胚乳的分离和观察程序 | 第44-45页 |
2.2.3 样品收集和游离胚乳核的观察 | 第45-46页 |
2.2.4 分离的微量胚乳的RNA提取 | 第46页 |
2.2.5 用于基因表达分析的RNA的质量评估 | 第46-47页 |
2.2.6 用特异表达基因检测分离胚乳的纯度 | 第47-49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49-51页 |
2.3.1 现有分离方法的局限性 | 第49页 |
2.3.2 微吸管收集法的特点 | 第49-50页 |
2.3.3 施用微吸管收集法的注意事项 | 第50-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3章 水稻PcG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2-8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3.1.2 六个PcG基因结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3-54页 |
3.1.3 水稻籼、粳两个亚种SNP位点的查找 | 第54页 |
3.1.4 转录本父母本等位基因表达模式的分析方法 | 第54-55页 |
3.1.5 子房授粉后的逆境处理方法 | 第55-56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56-84页 |
3.2.1 PcG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6-64页 |
3.2.1.1 OsFIE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引物设计 | 第56-58页 |
3.2.1.2 OsFIE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引物设计 | 第58-59页 |
3.2.1.3 OsEMF2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引物设计 | 第59-61页 |
3.2.1.4 OsEMF2b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引物设计 | 第61页 |
3.2.1.5 OsCLF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引物设计 | 第61-63页 |
3.2.1.6 OsiEZ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引物设计 | 第63-64页 |
3.2.2 父母本等位基因的表达在水稻胚乳发育早期呈显著的动态变化 | 第64-71页 |
3.2.2.1 OsFIE1的父母本等位基因表达变化情况 | 第65-66页 |
3.2.2.2 OsFIE2的父母本等位基因表达变化情况 | 第66-67页 |
3.2.2.3 OsEMF2a短转录本的父母本等位基因表达变化情况 | 第67-68页 |
3.2.2.4 OsEMF2a 长转录本的父母本等位基因表达变化情况 | 第68-69页 |
3.2.2.5 OsEMF2b的父母本等位基因表达变化情况 | 第69页 |
3.2.2.6 OsiEZ1短转录本的父母本等位基因表达变化情况 | 第69-70页 |
3.2.2.7 OsiEZ1长转录本的父母本等位基囚表达变化情况 | 第70-71页 |
3.2.2.8 OsCLF的父母本等位基因表达 | 第71页 |
3.2.3 正反交对胚乳中父母本等位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71-75页 |
3.2.3.1 正反交对OsFIE1和OsFIE2父母本等位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72页 |
3.2.3.2 正反交对OsEMF2a长短转录本父母本等位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72-73页 |
3.2.3.3 正反交对OsEMF2b父母本等位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73-74页 |
3.2.3.4 正反交对OsiEZ1长短转录本的父母本等位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74-75页 |
3.2.4 更换杂交的亲本对胚乳中父母本等位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75-77页 |
3.2.4.1 更换杂交的亲本对OsEMF2a父母本等位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75-76页 |
3.2.4.2 更换杂交亲本对OsFIE2父母本等位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76页 |
3.2.4.3 更换杂交亲本对OsiEZ1父母本等位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76-77页 |
3.2.5 相同基因的不同转录本的父母本等位基因的表达模式不相同 | 第77-80页 |
3.2.5.1 OsEMF2a的长、短转录本父母本等位基因表达模式的差异 | 第77-78页 |
3.2.5.2 OsiEZ1的长、短转录本父母本等位基因表达模式的差异 | 第78-80页 |
3.2.6 环境因子改变对印迹基因的父母本等位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 | 第80-84页 |
3.2.6.1 处理条件以及处理后植株与子房形态的变化 | 第80-81页 |
3.2.6.2 物理胁迫处理后对等位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 | 第81-83页 |
3.2.6.3 化学胁迫处理后对等位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 | 第83-84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84-87页 |
3.3.1 早期胚乳发育是印迹基因分析的关键阶段 | 第84页 |
3.3.2 动态变化(阶段性表达)是印迹基因的普遍特点 | 第84-86页 |
3.3.3 父母本等位基因表达会受特定亲本材料的影响 | 第86-8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4章 OsFIE2突变体的创制、筛选与鉴定 | 第88-107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88-93页 |
4.1.1 OsFIE2的基因结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8-89页 |
4.1.2 突变体种子的萌发 | 第89页 |
4.1.3 突变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89-90页 |
4.1.4 水稻幼穗总RNA的提取 | 第90-91页 |
4.1.5 引物设计 | 第91页 |
4.1.6 PCR扩增条件 | 第91-92页 |
4.1.7 末知突变的测序检测方法 | 第92页 |
4.1.8 已知突变的酶切检测方法 | 第92页 |
4.1.9 杂合突变体花粉败育率统计 | 第92-93页 |
4.1.10 Zh11杂合突变体自交子房的形态学统计 | 第93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93-104页 |
4.2.1 水稻OsFIE2的基因结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3-94页 |
4.2.2 EMS点突变株的鉴定 | 第94-95页 |
4.2.3 中花C338点突变株的分析 | 第95-96页 |
4.2.4 中花C338杂合点突变株后代的酶切检测 | 第96-97页 |
4.2.5 杂合植株自交的籽粒成苗的基因型之比为0:2:1 | 第97-98页 |
4.2.6 Zh11的野生型和杂合突变体的花粉败育率比较 | 第98-99页 |
4.2.7 杂合体植株自交时子房(胚乳)发育程度不一致 | 第99-104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104-106页 |
4.3.1 EMS诱导的水稻点突变也能获得理想的突变体材料 | 第104-105页 |
4.3.2 OsFIE2等位基因中的一条突变严重影响胚乳的发育进程 | 第105页 |
4.3.3 OsFIE2两条等位基因都突变得不到纯合植株 | 第105-10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5章 OsFIE2印迹效应的分析 | 第107-137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107-109页 |
5.1.1 水稻子房透明PI染色观察法 | 第107-108页 |
5.1.2 比较FAA和卡诺两种固定液对水稻子房的固定效果 | 第108页 |
5.1.3 突变体的剪颖杂交方法与子房的形态学观察 | 第108-109页 |
5.1.4 突变体的点颖自交方法与子房的形态学观察 | 第109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109-132页 |
5.2.1 FAA和卡诺的固定效果比较 | 第109-110页 |
5.2.2 日本晴、Zh11与9311三种野生型自交胚乳的发育进程分析 | 第110-112页 |
5.2.3 Zh11杂合突变体自交产生的三类子房的胚乳发育进程分析 | 第112-116页 |
5.2.4 Zh11野生型×Zh11杂合突变体,两类子房的胚乳发育进程分析 | 第116-119页 |
5.2.5 Zh11杂合突变体×Zh11野生型,两类子房的胚乳发育进程分析 | 第119-121页 |
5.2.6 9311野生型xZh11杂合突变体,两类子房的胚乳发育进程分析 | 第121-125页 |
5.2.7 Zh11杂合突变体x9311野生型,两类子房的胚乳发育进程分析 | 第125-127页 |
5.2.8 Zh11杂合突变体×日本晴过表达植株,两类子房的胚乳发育进程分析 | 第127-130页 |
5.2.9 日本晴过表达植株xZh11杂合突变体,两类子房的胚乳发育进程分析 | 第130-132页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132-136页 |
5.3.1 纯合突变致死的机制 | 第132-133页 |
5.3.2 OsFIE2单等位基因点突变引起子房发育滞后的机制 | 第133-134页 |
5.3.3 OsFIE2点突变推迟胚乳细胞化起始的原因 | 第134-135页 |
5.3.4 OsFIE2的印迹效应 | 第135-13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附录 | 第137-151页 |
附录1 | 第137-140页 |
附录2:补充图片 | 第14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7页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7-168页 |
致谢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