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输配电技术论文--无导线输电论文

磁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电磁安全性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6-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1 绪论第14-26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4-16页
    1.2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电磁安全性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6-22页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2页
        1.2.2 相关标准第22页
    1.3 主要研究难点第22-24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第24-26页
2 磁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实现与方法第26-38页
    2.1 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传输原理第26-28页
    2.2 磁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技术第28-30页
        2.2.1 电路分析第28-29页
        2.2.2 耦合模分析第29页
        2.2.3 散射矩阵分析第29-30页
    2.3 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选频特性及频率调谐控制第30-33页
        2.3.1 选频特性及频率分裂第30-32页
        2.3.2 频率调谐控制第32-33页
    2.4 电磁兼容及安全性的相关标准第33-37页
    2.5 本章小结第37-38页
3 高压电力监测应用中无线供电装置的电磁场分析第38-74页
    3.1 引言第38-39页
    3.2 高压线路在线监测终端无线供电装置的设计与实现第39-44页
        3.2.1 高压线路在线监测终端无线供电装置整体架构第39-40页
        3.2.2 高压线路在线监测终端无线供电装置模块设计第40-44页
        3.2.3 高压线路在线监测终端无线供电装置的频率调谐第44页
    3.3 电磁场理论计算及分析第44-63页
        3.3.1 发射端电场、磁场分离计算第44-54页
        3.3.2 整体合成磁场及其感生电场的计算第54-61页
        3.3.3 传输线圈电势差产生的电场第61-63页
    3.4 实验测量第63-72页
    3.5 本章小结第72-74页
4 无线供电装置与人体的电磁安全性分析第74-94页
    4.1 引言第74页
    4.2 无线供电装置对人体影响的评估指标及方法第74-75页
        4.2.1 暴露限值第74页
        4.2.2 评估方法第74-75页
    4.3 高压输、配电线路上的无线供电装置与人体的影响分析第75-76页
    4.4 测试研发阶段装置与人体影响分析的仿真建模第76-79页
        4.4.1 等效人体组织建模设计第76-78页
        4.4.2 仿真建模第78页
        4.4.3 仿真计算的理论分析第78-79页
    4.5 测试研发阶段无线供电装置对人体影响分析第79-90页
        4.5.1 磁场暴露的安全范围建议第79-80页
        4.5.2 电场暴露的安全范围建议第80-87页
        4.5.3 SAR值的比较及建议第87-90页
    4.6 测试研发阶段人体对无线供电装置的影响分析第90-92页
    4.7 本章小结第92-94页
5 无线供电装置在高压环境下的电磁安全性分析第94-110页
    5.1 引言第94-95页
    5.2 无线供电装置与高压载流导线的相互影响第95-101页
        5.2.1 无线供电装置与高压载流导线磁场的相互影响第95-99页
        5.2.2 无线供电装置对高压线路绝缘子的绝缘强度要求第99-100页
        5.2.3 高压条件下无线供电装置的耐压及绝缘强度第100-101页
    5.3 无线供电装置与周围电子设备的相互影响第101-106页
        5.3.1 无线供电装置对周围电子设备的影响第101-104页
        5.3.2 周围电子设备对无线供电装置的影响第104-106页
    5.4 高压环境中其他因素对无线供电装置的影响第106-108页
        5.4.1 静电防护第106-107页
        5.4.2 雷击过电压第107-108页
        5.4.3 电源跌落防护第108页
    5.5 无线供电装置的电磁兼容设计第108-109页
    5.6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6 总结与展望第110-112页
    6.1 本文的研究总结第110-111页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5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目录第125-127页
致谢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设计洪水计算方法及水库防洪标准比较研究
下一篇:水稻胚乳发育早期印迹基因的验证与OsFIE2印迹效应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