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餅号表 | 第15-17页 |
1 绪论 | 第17-3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7-20页 |
1.2 VANET系统模型简介 | 第20-25页 |
1.2.1 系统模型 | 第20-21页 |
1.2.2 通信类型及协议 | 第21-23页 |
1.2.3 攻击者模型 | 第23-24页 |
1.2.4 系统初始化 | 第24-25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25-34页 |
1.3.1 消息认证协议 | 第26-28页 |
1.3.2 隐私保护问题 | 第28-33页 |
1.3.3 构建信任模型 | 第33-34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36-37页 |
2 VANET安全与隐私基础理论 | 第37-52页 |
2.1 面临的安全与隐私威胁 | 第37-39页 |
2.1.1 认证面临的威胁 | 第37-38页 |
2.1.2 可用性面临的威胁 | 第38页 |
2.1.3 机密性面临的威胁 | 第38-39页 |
2.1.4 隐私保护面临的威胁 | 第39页 |
2.2 密码和数字签名技术 | 第39-45页 |
2.2.1 椭圆曲线 | 第39-41页 |
2.2.2 哈希函数 | 第41页 |
2.2.3 双线性映射 | 第41-42页 |
2.2.4 基于PKI的加密体制 | 第42-43页 |
2.2.5 基于身份的密码系统 | 第43-44页 |
2.2.6 群签名技术 | 第44-45页 |
2.3 其他相关技术 | 第45-49页 |
2.3.1 卡尔曼滤波算法 | 第45-47页 |
2.3.2 数据关联技术 | 第47-48页 |
2.3.3 D-S证据理论 | 第48-49页 |
2.4 实验仿真工具 | 第49-52页 |
2.4.1 车辆移动仿真器 | 第50页 |
2.4.2 网络仿真器 | 第50-52页 |
3 基于PKI和身份签名技术的混合消息认证协议 | 第52-73页 |
3.1 引言 | 第52-53页 |
3.2 混合技术消息认证协议 | 第53-61页 |
3.2.1 RSU初始化 | 第53页 |
3.2.2 主密钥获取 | 第53-57页 |
3.2.3 匿名身份产生 | 第57页 |
3.2.4 签名校验阶段 | 第57-59页 |
3.2.5 去冗余消息验证 | 第59-60页 |
3.2.6 真实身份跟踪和撤销 | 第60-61页 |
3.3 安全分析 | 第61-63页 |
3.3.1 消息完整性和身份认证 | 第61-62页 |
3.3.2 条件隐私保护 | 第62页 |
3.3.3 不可抵赖性 | 第62-63页 |
3.3.4 抵抗重放和共谋攻击 | 第63页 |
3.4 仿真实验与性能评估 | 第63-72页 |
3.4.1 通信开销分析 | 第63-69页 |
3.4.2 计算开销分析 | 第69-70页 |
3.4.3 去冗余消息验证时延 | 第70-7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4 基于触发器的假名交换隐私保护方案 | 第73-94页 |
4.1 引言 | 第73-74页 |
4.2 基于触发器的假名交换方案 | 第74-86页 |
4.2.1 假名策略 | 第74-76页 |
4.2.2 假名连接攻击 | 第76-78页 |
4.2.3 假名交换基本思想 | 第78-79页 |
4.2.4 触发器算法 | 第79-86页 |
4.2.5 假名存储与撤销 | 第86页 |
4.3 性能评估 | 第86-93页 |
4.3.1 匿名性分析 | 第86-88页 |
4.3.2 性能指标 | 第88-91页 |
4.3.3 匿名度评估 | 第91-9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5 基于隐私保护的中心化声望管理和本地化信任评估模型 | 第94-113页 |
5.1 引言 | 第94-96页 |
5.2 声望管理系统 | 第96-104页 |
5.2.1 系统流程 | 第96-97页 |
5.2.2 系统初始化 | 第97-98页 |
5.2.3 获取声望标签证书 | 第98-100页 |
5.2.4 转发声望段 | 第100页 |
5.2.5 声望值更新 | 第100-103页 |
5.2.6 产生声望标签证书 | 第103-104页 |
5.2.7 声望值撤销 | 第104页 |
5.3 安全分析 | 第104-107页 |
5.3.1 抵抗外部攻击者 | 第105页 |
5.3.2 抵抗内部攻击者 | 第105-106页 |
5.3.3 抵抗Bad-mouth攻击 | 第106页 |
5.3.4 抵抗共谋攻击 | 第106-107页 |
5.3.5 抵抗修改攻击 | 第107页 |
5.4 性能评估 | 第107-112页 |
5.4.1 通信开销 | 第107-108页 |
5.4.2 系统容错性 | 第108-109页 |
5.4.3 声望值评估 | 第109-110页 |
5.4.4 精确度评估 | 第110-11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6.1 结论 | 第113-114页 |
6.2 创新点 | 第114-115页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作者简介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