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绪论 | 第11-19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6页 |
(三)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7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四)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1. 本文的创新 | 第17页 |
2. 本文的不足 | 第17-18页 |
(五)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二、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的研究依据 | 第19-25页 |
(一)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9页 |
2.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 第19-21页 |
3. 治理理论 | 第21-22页 |
(二) 研究的现实依据 | 第22-25页 |
1. 落实国家交通政策,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 第22-23页 |
2. 深化“可持续”发展,建设“两型”社会 | 第23页 |
3. 建设集约型城市,舒缓城区交通压力 | 第23-25页 |
三、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历史与现状 | 第25-31页 |
(一)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1. 诞生兴起 | 第25页 |
2. 全国关注 | 第25-26页 |
3. 规模达世界第三 | 第26页 |
(二)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的运营模式 | 第26-28页 |
1. 政府主导 | 第26-27页 |
2. 企业经营 | 第27-28页 |
(三)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初期取得的成效 | 第28-29页 |
(四)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的现状 | 第29-31页 |
四、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38页 |
(一)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31-35页 |
1. 站点分布不合理 | 第31页 |
2. 租还系统存在缺陷 | 第31-32页 |
3. 损坏、“霸车”现象严重 | 第32页 |
4. 租赁卡办理手续繁琐 | 第32-33页 |
5. 自行车供需矛盾突出 | 第33-34页 |
6. 管理队伍素质低下 | 第34-35页 |
(二)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问题的原因 | 第35-38页 |
1. 企业层面 | 第35-36页 |
2. 政府层面 | 第36-37页 |
3. 公民层面 | 第37-38页 |
五、国内外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发展经验 | 第38-43页 |
(一) 巴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 | 第38-39页 |
1. 服务概况 | 第38页 |
2. 项目特色 | 第38-39页 |
(二) 杭州市公共自行车服务 | 第39-40页 |
1. 服务概况 | 第39页 |
2. 服务特色 | 第39-40页 |
(三) 上海市公共自行车服务 | 第40-41页 |
1. 服务概况 | 第40-41页 |
2. 服务特色 | 第41页 |
(四) 国内外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的经验 | 第41-43页 |
六、完善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对策 | 第43-53页 |
(一) 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长远规划 | 第43-44页 |
(二) 强化公共自行车服务宣传,赢得需求市场 | 第44-45页 |
(三) 积极探索新的公共自行车服务供给模式 | 第45-48页 |
1. 第三部门模式 | 第46-47页 |
2. 社区辅助模式 | 第47-48页 |
(四) 提高政府对公共自行车服务的治理水平 | 第48-53页 |
1. 公共服务供给目标管理 | 第48-49页 |
2. 公共服务供给过程控制 | 第49-50页 |
3. 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考核 | 第50-51页 |
4. 引进生产者竞争机制 | 第51页 |
5. 建设安全出行环境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