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晶体的相变 | 第8-9页 |
1.2 晶体相变材料及其研究 | 第9-10页 |
1.2.1 晶体相变材料的应用与发展 | 第9页 |
1.2.2 有机-无机杂化化合物的相变研究 | 第9-10页 |
1.3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2-13页 |
2.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2页 |
2.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12-13页 |
第三章 含环烷基铵阳离子化合物的介电性质研究 | 第13-32页 |
3.1 [C_7H_(16)N]_3·[BiBr_5]·[Br](1) | 第13-21页 |
3.1.1 化合物1的合成 | 第13-14页 |
3.1.2 化合物1的IR和PXRD图谱分析 | 第14页 |
3.1.3 化合物1的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14-15页 |
3.1.4 化合物1的晶体结构 | 第15-19页 |
3.1.5 化合物1的变温PXRD分析 | 第19-20页 |
3.1.6 化合物1的介电性质 | 第20-21页 |
3.1.7 结论 | 第21页 |
3.2 [C_6H_(16)N_2]_3·[BiBr_5]_2·[Br]_2(2) | 第21-26页 |
3.2.1 化合物2的合成 | 第21页 |
3.2.2 化合物2的PXRD图谱分析 | 第21-22页 |
3.2.3 化合物2的晶体结构 | 第22-25页 |
3.2.4 化合物2的介电性质 | 第25-26页 |
3.3 [C_6H_(16)N_2]_3·[SbBr_5]_2·[Br]_2(3) | 第26-31页 |
3.3.1 化合物3的合成 | 第26页 |
3.3.2 化合物3的PXRD图谱分析 | 第26-27页 |
3.3.3 化合物3的晶体结构 | 第27-30页 |
3.3.4 化合物3的介电性质 | 第30-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含氮杂环铵阳离子化合物的介电性质研究 | 第32-51页 |
4.1 [C_4H_7N_2]·[BiCl_4](4) | 第32-37页 |
4.1.1 化合物4的合成 | 第32-33页 |
4.1.2 化合物4的IR和PXRD图谱分析 | 第33页 |
4.1.3 化合物4的晶体结构 | 第33-36页 |
4.1.4 化合物4的介电性质 | 第36-37页 |
4.2 [C_4H_7N_2]·[BiBr_4](5) | 第37-41页 |
4.2.1 化合物5的合成 | 第37页 |
4.2.2 化合物5的IR和PXRD图谱分析 | 第37-38页 |
4.2.3 化合物5的晶体结构 | 第38-40页 |
4.2.4 化合物5的介电性质 | 第40-41页 |
4.3 [C_4H_7N_2]·[SbCl_4](6) | 第41-45页 |
4.3.1 化合物6的合成 | 第41页 |
4.3.2 化合物6的IR和PXRD图谱分析 | 第41-42页 |
4.3.3 化合物6的晶体结构 | 第42-44页 |
4.3.4 化合物6的介电性质 | 第44-45页 |
4.4 [C_4H_7N_2]·[SbBr_4](7) | 第45-50页 |
4.4.1 化合物7的合成 | 第45-46页 |
4.4.2 化合物7的IR和PXRD图谱分析 | 第46页 |
4.4.3 化合物7的晶体结构 | 第46-49页 |
4.4.4 化合物7的介电性质 | 第49-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含氧杂环铵阳离子化合物的介电性质研究 | 第51-61页 |
5.1 [C_5H_(12)NO]·[SbCl_4](8) | 第51-56页 |
5.1.1 化合物8的合成 | 第51-52页 |
5.1.2 化合物8的晶体结构 | 第52-55页 |
5.1.3 化合物8的介电性质 | 第55-56页 |
5.2 [C_5H_(12)NO]·[SbBr_4](9) | 第56-60页 |
5.2.1 化合物9的合成 | 第56页 |
5.2.2 化合物9的晶体结构 | 第56-59页 |
5.2.3 化合物9的介电性质 | 第59-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69页 |
硕士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