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6页 |
1.1 引言 | 第8-10页 |
1.1.1 铂类抗肿瘤药物概述 | 第8-9页 |
1.1.2 顺铂的构效关系及抗肿瘤机制 | 第9-10页 |
1.1.3 顺铂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 | 第10页 |
1.2 纳米药物递送 | 第10-16页 |
1.2.1 抗体药物偶联物 | 第11-12页 |
1.2.2 脂质体 | 第12-13页 |
1.2.3 聚合物纳米粒子 | 第13-14页 |
1.2.4 无机纳米粒子 | 第14-16页 |
1.3 纳米载药体系的靶向递送 | 第16-18页 |
1.4 药物智能释放方式 | 第18-20页 |
1.4.1 持续释放 | 第18页 |
1.4.2 刺激响应释放 | 第18-20页 |
1.5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6页 |
第二章 近红外光刺激响应的载顺铂和CJM126脂质体的制备和生物活性研究 | 第26-48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7-32页 |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7-28页 |
2.2.2 苯并噻唑衍生物CJM126的合成 | 第28-29页 |
2.2.3 苯并噻唑衍生物CJM126和胆固醇偶联物的合成 | 第29-30页 |
2.2.4 载药脂质体的制备 | 第30页 |
2.2.5 载药脂质体的表征 | 第30页 |
2.2.6 载药脂质体的光热转换性能及药物释放 | 第30-31页 |
2.2.7 肿瘤细胞培养 | 第31页 |
2.2.8 载药脂质体的细胞摄取实验 | 第31页 |
2.2.9 载药脂质体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31-32页 |
2.2.10 载药脂质体的细胞凋亡实验 | 第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4页 |
2.3.1 苯并噻唑衍生物CJM126的表征 | 第32-33页 |
2.3.2 苯并噻唑衍生物CJM126和胆固醇偶联物的表征 | 第33-34页 |
2.3.3 载药脂质体的表征 | 第34-38页 |
2.3.4 载药脂质体的光热转换性能 | 第38-39页 |
2.3.5 载药脂质体的药物释放 | 第39-41页 |
2.3.6 载药脂质体的细胞摄取实验 | 第41-42页 |
2.3.7 载药脂质体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42-43页 |
2.3.8 载药脂质体的细胞凋亡实验 | 第43-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第三章 基于双靶向策略增强药物递送和协同治疗效果的热敏性纳米粒子制备和生物活性研究 | 第48-66页 |
3.1 引言 | 第48-50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50-55页 |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50-51页 |
3.2.2 载顺铂、ICG、Ce6的双靶向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51-52页 |
3.2.3 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52页 |
3.2.4 纳米粒子的光热转换性能 | 第52-53页 |
3.2.5 纳米粒子的药物释放性能 | 第53页 |
3.2.6 肿瘤细胞培养 | 第53页 |
3.2.7 纳米粒子的细胞摄取实验 | 第53页 |
3.2.8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检测 | 第53-54页 |
3.2.9 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54页 |
3.2.10 纳米粒子的细胞凋亡实验 | 第54-5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1页 |
3.3.1 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 第55-56页 |
3.3.2 纳米粒子的光热转换性能和药物释放 | 第56-58页 |
3.3.3 纳米粒子的细胞摄取实验 | 第58页 |
3.3.4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检测 | 第58-60页 |
3.3.5 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60页 |
3.3.6 纳米粒子的细胞凋亡实验 | 第60-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4.1 总结 | 第66页 |
4.2 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