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21页 |
1. 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是高脂血症核心病机 | 第14-15页 |
2. 黄连吴茱萸辛开苦降配伍降血脂作用确切 | 第15页 |
3. 脂质代谢紊乱是高脂血症发病的核心环节 | 第15-17页 |
4. Leptin-AMPK信号通路是血脂代谢关键途径 | 第17-18页 |
5. 生物碱成分是黄连吴茱萸配伍降血脂主要物质基础 | 第18-21页 |
实验研究 | 第21-71页 |
第一部分 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第21-2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1.3 饲料 | 第21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21-2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2页 |
2.1 模型制备 | 第22页 |
3 统计分析 | 第22页 |
4 实验结果 | 第22-25页 |
4.1 一般特征 | 第22-23页 |
4.2 体重变化 | 第23-24页 |
4.3 血脂水平变化 | 第24-25页 |
5 小结 | 第25页 |
第二部分 黄连吴茱萸生物碱配伍及单用小檗碱、吴茱萸碱对脂代谢影响的比较研究 | 第25-63页 |
1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体重水平及饲料消耗量的影响 | 第25-30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6页 |
1.3 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1.4 实验结果 | 第27-29页 |
1.5 小结 | 第29-30页 |
2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 第30-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2.3 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32-34页 |
2.5 小结 | 第34-35页 |
3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肝脏指数、肝脏TC、TG及肝脏病理的影响 | 第35-44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3.3 统计分析 | 第37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37-43页 |
3.5 小结 | 第43-44页 |
4 黄连吴茱萸配伍降血脂与Leptin-AMP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关系 | 第44-55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5-49页 |
4.3 统计分析 | 第49页 |
4.4 试验结果 | 第49-55页 |
5 黄连吴茱萸配伍降血脂与Leptin-AMPK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关系 | 第55-63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58-63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63-71页 |
1 高脂动物模型和阳性药物的选择 | 第63-65页 |
2 黄连吴茱萸药对降血脂的理论探讨 | 第65-66页 |
3 黄连吴茱萸配伍的降血脂作用 | 第66-68页 |
3.1 对体重及饲料消耗量的影响 | 第66页 |
3.2 对外周血血脂水平的影响 | 第66-67页 |
3.3 对肝指数、肝脏TC、TG及肝脏病理的影响 | 第67-68页 |
4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Leptin-AMPK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68-70页 |
4.1 对血清Leptin含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4.2 对AMPK、ACC、CPT1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9-70页 |
5 综合分析 | 第70-71页 |
创新点 | 第71-73页 |
1 理论创新 | 第71页 |
2 机制创新 | 第71页 |
3 方法创新 | 第71-73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文献综述 | 第8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在校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