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芸薹根肿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体系构建的初探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1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1.1 发生现状 | 第10页 |
1.2 危害症状 | 第10页 |
1.3 病原菌 | 第10-11页 |
1.4 病原菌的侵染、传播途径 | 第11-12页 |
1.5 芸薹根肿菌的治病机理 | 第12页 |
1.6 根肿菌侵染寄主的组织学观察 | 第12-13页 |
1.7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抗性鉴定及抗源筛选研究 | 第13-15页 |
1.8 综合防治 | 第15-17页 |
1.8.1 农业防治 | 第15-16页 |
1.8.2 化学防治 | 第16页 |
1.8.3 生物防治 | 第16页 |
1.8.4 种植抗病品种 | 第16-17页 |
2 芸薹根肿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2.1 寄主范围 | 第17-18页 |
2.2 致病力分化及鉴别寄主体系的发展 | 第18-22页 |
2.3 国内外鉴别寄主系统的应用 | 第22-23页 |
3 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3.1 选题的目的意义 | 第23-24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3.3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鉴别寄主的筛选和构建 | 第26-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1.1.1 实验仪器用具 | 第26页 |
1.1.2 田间实验 | 第26页 |
1.1.3 室内实验培养基质的配置 | 第26页 |
1.1.4 供试菌源 | 第26页 |
1.1.5 供试植物 | 第26-27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1.2.1 田间自然诱发抗性鉴定 | 第27页 |
1.2.2 室内接种试验 | 第27-28页 |
1.2.3 分级标准 | 第28页 |
1.2.4 生理小种鉴别寄主的筛选 | 第28-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9页 |
2.1 大田实验鉴定结果 | 第29-30页 |
2.2 室内鉴定结果 | 第30-31页 |
2.2.1 各类寄主发病情况 | 第30-31页 |
2.3 鉴别寄主的筛选 | 第31-32页 |
2.4 鉴别寄主体系的构建 | 第32-39页 |
2.4.1 “黑与白”鉴别寄主 | 第32-36页 |
2.4.2 “阈值”鉴别寄主体系 | 第36-39页 |
3 讨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鉴别寄主系统的检验 | 第41-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1.1.1 菌种来源 | 第41页 |
1.1.2 寄主植物 | 第41页 |
1.1.3 实验药品 | 第41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1.2.1 室内栽培接种 | 第41-42页 |
1.2.2 侵染情况调查的水培方法和接种方式 | 第42页 |
1.2.3 寄主根组织形态观察 | 第42-43页 |
2 实验结果 | 第43-52页 |
2.1 对已知生理小种的区分能力 | 第43-44页 |
2.2 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44-52页 |
2.2.1 发病根部外观情况 | 第44-45页 |
2.2.2 发病根部内部观察:石蜡切片和根毛侵染 | 第45-52页 |
3 讨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表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