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9页 |
1.1 大豆的概况 | 第9-10页 |
1.1.1 大豆的价值 | 第9页 |
1.1.2 大豆属的分类与物种的系统进化 | 第9-10页 |
1.2 栽培大豆的起源假说 | 第10-14页 |
1.2.1 东北起源中心假说 | 第10-11页 |
1.2.2 黄淮起源中心假说 | 第11-12页 |
1.2.3 南方起源中心假说 | 第12-13页 |
1.2.4 多起源中心 | 第13-14页 |
1.3 分子系统地理学 | 第14-16页 |
1.3.1 分子系统地理学在植物起源与进化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1.3.2 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用于起源研究的基因位点 | 第16-19页 |
1.4.1 中性的遗传位点 | 第16-17页 |
1.4.2 受到选择的特征性位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2.1 挑选可能受到人工选择的特征性功能基因 | 第19页 |
2.2 引物的设计 | 第19页 |
2.3 植物材料 | 第19页 |
2.4 PCR产物序列测定 | 第19-20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20-23页 |
2.5.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0页 |
2.5.2 中性检验、多样性降低值和群体间分化系数的计算 | 第20页 |
2.5.3 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20-21页 |
2.5.4 单倍型网络图构建 | 第21页 |
2.5.5 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21-23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3-50页 |
3.1 候选栽培大豆特征性功能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23-35页 |
3.1.1 候选特征性功能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统计 | 第23-24页 |
3.1.2 候选特征性功能基因在不同群体间的多样性分析 | 第24-25页 |
3.1.3 候选特征性功能基因在不同群体间的中性检验 | 第25-26页 |
3.1.4 候选特征性功能基因在不同群体间的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26-35页 |
3.2 单倍型网络结构图与分子系统地理学分析 | 第35-48页 |
3.3 系统进化分析 | 第48-50页 |
第4章 讨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4.1 挑选特征性功能基因进行作物起源与进化研究 | 第50页 |
4.2 关于特征性功能基因地理起源分布的思考 | 第50-51页 |
4.3 5个潜在来源候选基因的功能预测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