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维护、检修论文

基于雷电和振荡冲击电压激励的变压器绕组故障诊断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变压器绕组故障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1 常用的变压器绕组故障检测方法第10-12页
        1.2.2 频率响应法及传递函数法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第14-15页
2 冲击电压激励下的变压器绕组故障判断原理第15-31页
    2.1 传递函数法测量原理第15-16页
    2.2 传递函数法传递函数的获取第16-20页
        2.2.1 阻抗参数法基本原理第16-18页
        2.2.2 散射参数法基本原理第18-19页
        2.2.3 脉冲响应法基本原理第19-20页
    2.3 变压器绕组故障的模拟第20-25页
        2.3.1 实验单相变压器以及绕组参数第20-21页
        2.3.2 单相变压器绕组短路故障模拟第21-22页
        2.3.3 实验三相变压器以及绕组参数第22-23页
        2.3.4 三相变压器绕组故障模拟第23-25页
    2.4 绕组故障模拟试验平台第25-29页
        2.4.1 冲击电压下单相变压器故障试验平台第25-27页
        2.4.2 冲击电压下三相变压器故障试验平台第27-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1页
3 单相变压器绕组短路故障的冲击电压故障诊断第31-41页
    3.1 雷电冲击下的单相变压器绕组短路故障电压传递函数第31-33页
        3.1.1 雷电冲击下单相变压器绕组接地短路故障电压传递函数第31-32页
        3.1.2 雷电冲击下单相变压器绕组层间短路故障电压传递函数第32-33页
    3.2 振荡冲击下的单相变压器绕组短路故障电压传递函数第33-35页
        3.2.1 振荡冲击下单相变压器绕组接地短路故障电压传递函数第33-34页
        3.2.2 振荡冲击下单相变压器绕组层间短路故障电压传递函数第34-35页
    3.3 扫频法下单相变压器绕组短路故障电压传递函数第35-37页
        3.3.1 扫频法下单相变压器绕组接地短路故障电压传递函数第35-36页
        3.3.2 扫频法下单相变压器绕组层间短路故障电压传递函数第36-37页
    3.4 单相变压器绕组短路故障诊断分析第37-40页
        3.4.1 两种冲击下传递函数与扫频法传递函数统计参量对比第38-40页
        3.4.2 两种冲击电压判断单相变压器高压绕组短路故障第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4 三相变压器绕组故障的冲击电压故障诊断第41-73页
    4.1 雷电冲击下三相变压器绕组短路故障响应第41-48页
        4.1.1 雷电冲击下三相变压器绕组短路故障波形第41-42页
        4.1.2 雷电冲击下的三相变压器绕组短路故障电压传递函数第42-45页
        4.1.3 雷电冲击下三相变压器绕组短路故障响应分析第45-48页
    4.2 振荡冲击下三相变压器绕组短路故障电压响应第48-56页
        4.2.1 振荡冲击下三相变压器绕组短路故障波形第48-49页
        4.2.2 振荡冲击下三相变压器绕组短路故障电压传递函数第49-53页
        4.2.3 振荡冲击下三相变压器绕组短路故障电压响应分析第53-56页
    4.3 雷电冲击下三相变压器绕组变形故障电压响应第56-63页
        4.3.1 雷电冲击下三相变压器绕组变形故障波形第56-57页
        4.3.2 雷电冲击下三相变压器绕组变形故障电压传递函数第57-61页
        4.3.3 雷电冲击下三相变压器绕组变形故障分析第61-63页
    4.4 振荡冲击下三相变压器绕组变形故障电压响应第63-70页
        4.4.1 振荡冲击下三相变压器绕组变形故障波形第63-64页
        4.4.2 振荡冲击下三相变压器绕组变形电压传递函数第64-68页
        4.4.3 振荡冲击下三相变压器绕组变形故障分析第68-70页
    4.5 雷电与振荡冲击下三相变压器绕组短路故障与变形故障诊断分析第70-72页
    4.6 本章小结第72-73页
5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5.1 结论第73-74页
    5.2 展望第74-75页
致谢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3页
附录第83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83页
    B 作者在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计及电气主接线的含风电场电网可靠性评估
下一篇:并联型辅助电感切换的负载时间最优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