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3-23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二、理论依据及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三、论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8-23页 |
第一章 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影像传记 | 第23-88页 |
第一节 传记电影的相关概念 | 第23-58页 |
一、传记电影与传记文学的关系 | 第23-37页 |
二、传记电影与纪录片的关系 | 第37-48页 |
三、传记电影的类型特征 | 第48-58页 |
第二节 传记电影的创作机制 | 第58-88页 |
一、编导的叙事策略和原则 | 第60-72页 |
二、演员与传主的肖似关系 | 第72-88页 |
第二章 多重文化语境下的传主身份建构 | 第88-169页 |
第一节 意识形态话语中的传主身份建构 | 第89-132页 |
一、献礼片与“仪式化身体” | 第91-97页 |
二、“英雄神话”与身份去魅 | 第97-116页 |
三、身体隐喻与身份建构 | 第116-132页 |
第二节 人文精神烛照下的传主身份建构 | 第132-155页 |
一、文化英雄的影像书写 | 第132-140页 |
二、草根小民的社群认同 | 第140-147页 |
三、女性传主的多维场域 | 第147-155页 |
第三节 大众消费语境下的传主身份建构 | 第155-169页 |
一、帝王后妃与民间想像 | 第156-157页 |
二、功夫英雄与身体寓言 | 第157-162页 |
三、黑帮枭雄与灰色传奇 | 第162-169页 |
第三章 建构传主身份的叙事策略 | 第169-242页 |
第一节 重构传主的生活时空 | 第169-200页 |
一、线性叙述中的时间塑形 | 第169-184页 |
二、空间流转的媒介呈现 | 第184-193页 |
三、交互时空中的主体间性 | 第193-200页 |
第二节 声音和文字的叙事功能 | 第200-242页 |
一、叙述者的声音 | 第200-223页 |
二、主题音乐的论赞功能 | 第223-228页 |
三、语言文字叙事 | 第228-242页 |
第四章 催生传主身份建构叙事策略的文化机制 | 第242-285页 |
第一节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诉求 | 第242-261页 |
一、记忆化历史书写的价值传递 | 第242-251页 |
二、伦理型文化传统的民族基因 | 第251-261页 |
第二节 中国叙事文学传统的影响 | 第261-285页 |
一、整体性时空观与宏大叙事结构 | 第261-267页 |
二、“类史官”与“说书人”的叙事传统 | 第267-273页 |
三、叙事与抒情的交融 | 第273-279页 |
四、意象叙事的凝聚功能 | 第279-285页 |
结语 | 第285-28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8-303页 |
附录 | 第303-317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317-318页 |
致谢 | 第318-3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