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2.1 学术意义 | 第11-12页 |
1.1.2.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危机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关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4 研究述评 | 第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3.2 综合调查法 | 第15页 |
1.3.3 历史与逻辑统一法 | 第15-16页 |
1.3.4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 第16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1.5.1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6页 |
1.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及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价值 | 第18-31页 |
2.1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 第18-20页 |
2.1.1 精湛的哲学智慧 | 第18-19页 |
2.1.2 正统的伦理思想 | 第19页 |
2.1.3 丰富的科技元素 | 第19-20页 |
2.1.4 严谨的法治思维 | 第20页 |
2.2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科学内涵与一般特征 | 第20-24页 |
2.2.1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科学内涵 | 第21页 |
2.2.2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一般特征 | 第21-24页 |
2.2.2.1 系统性与专业性统一 | 第21-22页 |
2.2.2.2 主导性与多样性统一 | 第22-23页 |
2.2.2.3 传承性与创新性统一 | 第23页 |
2.2.2.4 民族性与国际性统一 | 第23-24页 |
2.3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社会特征及其基本表现 | 第24-28页 |
2.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质 | 第24-25页 |
2.3.1.1 保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 第24-25页 |
2.3.1.2 坚持中国国情和共同理想 | 第25页 |
2.3.2 中华民族文化风格 | 第25-27页 |
2.3.2.1 以人为本的纯朴格调 | 第25-26页 |
2.3.2.2 和而不同的文化品质 | 第26-27页 |
2.3.3 中国深厚文明气派 | 第27-28页 |
2.3.3.1 自强不息的豪迈情愫 | 第27页 |
2.3.3.2 关怀人类的高远展望 | 第27-28页 |
2.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价值 | 第28-31页 |
2.4.1 奠定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文化底蕴 | 第28页 |
2.4.2 激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追梦风貌 | 第28-29页 |
2.4.3 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共识凝聚 | 第29-30页 |
2.4.4 丰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思想内涵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面临新挑战 | 第31-42页 |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面临的挑战 | 第31-35页 |
3.1.1 历史虚无主义动摇哲学社会科学文化史根基 | 第31-32页 |
3.1.2 城镇化工业化损坏文物建筑资源 | 第32页 |
3.1.3 崇洋媚外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32-34页 |
3.1.4 新自由主义思潮压制中国话语权 | 第34-35页 |
3.1.5 西方普世价值观分化中国话语制度基础 | 第35页 |
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受到挑战的原因 | 第35-42页 |
3.2.1 对文化传统缺乏唯物史观和辩证否定思维 | 第35-36页 |
3.2.2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淡薄与法规不健全 | 第36-39页 |
3.2.3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技创新能力欠缺 | 第39页 |
3.2.4 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危害的认识不够清晰 | 第39-41页 |
3.2.5 对中国特色话语的国际传播力度不足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融合的路径 | 第42-49页 |
4.1 统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顶层设计 | 第42-44页 |
4.1.1 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权 | 第42-43页 |
4.1.2 推进党对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统领工作 | 第43-44页 |
4.2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第44-45页 |
4.2.1 推进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化精华的融合发展 | 第44页 |
4.2.2 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双向互动 | 第44-45页 |
4.3 用法制手段和先进科技保存文化遗产 | 第45-46页 |
4.3.1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规范 | 第45-46页 |
4.3.2 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保存文化遗产 | 第46页 |
4.4 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国际化 | 第46-49页 |
4.4.1 加强国际性学术平台建设和交流 | 第47页 |
4.4.2 向世界推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略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附录 | 第57-60页 |
数据报告分析 | 第60-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