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问题提出及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 平行隧道盾构施工对地表影响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 经验公式法 | 第15-16页 |
1.3.2 理论计算法 | 第16-17页 |
1.3.3 模型试验法 | 第17-18页 |
1.3.4 数值计算法 | 第18页 |
1.3.5 既有研究总结 | 第18-19页 |
1.4 新建隧道下穿对既有隧道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1 理论及经验公式法 | 第19页 |
1.4.2 模型试验法 | 第19-20页 |
1.4.3 数值计算法 | 第20页 |
1.4.4 既有研究总结 | 第20页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盾构模型试验原理及方案 | 第22-32页 |
2.1 概述 | 第22页 |
2.2 模型试验相关原理 | 第22-24页 |
2.2.1 相似方法及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2.2.2 相似原理 | 第23-24页 |
2.3 模型试验工程背景 | 第24页 |
2.4 试验模型中相似常数的确定 | 第24-25页 |
2.5 试验方案设计 | 第25-30页 |
2.5.1 盾构模型框架 | 第25页 |
2.5.2 土体材料的选择 | 第25-27页 |
2.5.3 隧道模型的选择 | 第27-28页 |
2.5.4 模型布置 | 第28-29页 |
2.5.5 监测点布置 | 第29-30页 |
2.6 模型试验开挖及注浆方式 | 第30-32页 |
2.6.1 准备阶段 | 第30页 |
2.6.2 隧道开挖 | 第30-31页 |
2.6.3 壁后注浆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平行隧道盾构施工对地表位移变化模型试验研究 | 第32-56页 |
3.1 概述 | 第32页 |
3.2 地表沉降变化规律 | 第32-44页 |
3.2.1 净间距1D埋深比不同时结果分析 | 第32-36页 |
3.2.2 净间距2D埋深比不同时结果分析 | 第36-39页 |
3.2.3 净间距3D埋深比不同时结果分析 | 第39-42页 |
3.2.4 隧道净距不同开挖后地表沉降变化规律总结 | 第42-44页 |
3.3 壁后注浆对地表位移变化规律 | 第44-55页 |
3.3.1 净间距1D埋深比不同时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3.3.2 净间距2D埋深比不同时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3.3.3 净间距3D埋深比不同时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3.3.4 平行隧道净距不同时壁后注浆对地表位移变化总结 | 第53-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既有隧道受平行隧道盾构下穿模型试验研究 | 第56-78页 |
4.1 概述 | 第56-57页 |
4.2 隧道开挖地表沉降变化规律 | 第57-61页 |
4.2.1 隧道上下净间距0.5D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4.2.2 隧道上下净间距1D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4.3 隧道开挖既有隧道拱顶沉降变化规律 | 第61-68页 |
4.3.1 隧道上下净间距0.5D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4.3.2 隧道上下净间距1D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4.3.3 新建隧道开挖对地表和既有隧道沉降规律总结 | 第66-68页 |
4.4 壁后注浆地表隆起变化规律 | 第68-71页 |
4.4.1 隧道上下净间距0.5D结果分析 | 第68-70页 |
4.4.2 隧道上下净间距1D结果分析 | 第70-71页 |
4.5 壁后注浆对既有隧道拱顶位移变化规律 | 第71-75页 |
4.5.1 隧道上下净间距0.5D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4.5.2 隧道上下净间距1D结果分析 | 第72-74页 |
4.5.3 壁后注浆对地表和既有隧道位移变化规律总结 | 第74-75页 |
4.6 地表及既有隧道变形控制 | 第75-76页 |
4.6.1 概述 | 第75页 |
4.6.2 地铁盾构施工引起地表变形控制 | 第75页 |
4.6.3 新建隧道下穿施工对既有隧道变形控制 | 第75-76页 |
4.6.4 监测项目控制 | 第7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8-81页 |
5.1 结论 | 第78-79页 |
5.2 建议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