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重金属铬的来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第14-16页 |
1.1.1 铬的来源 | 第14页 |
1.1.2 铬的理化特性 | 第14-15页 |
1.1.3 铬污染及其危害 | 第15-16页 |
1.2 铬污染治理的途径 | 第16-20页 |
1.2.1 传统化学还原法 | 第16-17页 |
1.2.1.1 含硫化合物 | 第16页 |
1.2.1.2 铁盐 | 第16-17页 |
1.2.2 电化学方法 | 第17页 |
1.2.2.1 电絮凝法 | 第17页 |
1.2.2.2 电溶解法 | 第17页 |
1.2.3 微生物还原法 | 第17-18页 |
1.2.4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 | 第18-19页 |
1.2.4.1 半导体光催化的机理 | 第18页 |
1.2.4.2 光催化法还原Cr(Ⅵ) | 第18-19页 |
1.2.5 贵金属纳米材料催化还原Cr(Ⅵ) | 第19-20页 |
1.3 双金属纳米催化剂 | 第20-23页 |
1.3.1 双金属纳米材料的特点 | 第20页 |
1.3.2 双金属纳米材料结构 | 第20-21页 |
1.3.3 制备双金属纳米材料的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1.4 催化剂支撑材料的应用 | 第23-26页 |
1.4.1 负载型催化剂的特点 | 第23页 |
1.4.2 催化剂支撑材料的种类 | 第23-26页 |
1.4.2.1 石墨烯材料 | 第24页 |
1.4.2.2 碳氮材料 | 第24-26页 |
1.5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金钯核-壳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还原Cr(Ⅵ)的性能研究 | 第28-41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2.2.1 化学试剂 | 第29-30页 |
2.2.2 AuPd@Pd NCs的制备 | 第30页 |
2.2.3 AuPd@Pd NCs的物理表征 | 第30页 |
2.2.4 Cr(Ⅵ)催化还原的步骤 | 第30-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9页 |
2.3.1 物理表征 | 第31-34页 |
2.3.2 形成机制 | 第34-36页 |
2.3.3 Cr(Ⅵ)催化性能的测试 | 第36-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负载在氮掺杂的还原石墨烯上的铂钯核-壳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还原Cr(Ⅵ)性能的研究 | 第41-57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3.2.1 化学试剂 | 第42页 |
3.2.2 Pt@Pd NCs/N-rGO的制备 | 第42-43页 |
3.2.3 Pt@Pd NCs/N-rGO的物理表征 | 第43页 |
3.2.4 Cr(Ⅵ)催化还原的步骤 | 第43-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6页 |
3.3.1 物理表征 | 第44-50页 |
3.3.2 形成机制 | 第50-53页 |
3.3.3 Cr(Ⅵ)催化性能的测试 | 第53-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负载在g-C_3N_4上的铂纳米立方体的可控合成及其在可见光下催化还原Cr(Ⅵ)的性能研究 | 第57-72页 |
4.1 引言 | 第57-5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8-60页 |
4.2.1 化学试剂 | 第58页 |
4.2.2 Pt NCs/g-C_3N_4的制备 | 第58-59页 |
4.2.3 Pt NCs/g-C_3N_4的物理表征 | 第59页 |
4.2.4 光电化学测量步骤 | 第59-60页 |
4.2.5 光催化还原Cr(Ⅵ)的步骤 | 第6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0-71页 |
4.3.1 物理表征 | 第60-63页 |
4.3.2 形成机制 | 第63-66页 |
4.3.3 电荷动力学与光催化性能分析 | 第66-68页 |
4.3.4 可见光下对于Cr(Ⅵ)催化性能的测试 | 第68-70页 |
4.3.5 Cr(Ⅵ)光催化机理的探究 | 第70-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晶界工程合成g-C_3N_4负载具有特定晶面的钯纳米锥催化剂及其在可见光下催化还原Cr(Ⅵ)性能的研究 | 第72-88页 |
5.1 引言 | 第72-7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3-75页 |
5.2.1 化学试剂 | 第73页 |
5.2.2 材料的制备 | 第73-74页 |
5.2.3 物理表征 | 第74页 |
5.2.4 光电化学测量 | 第74页 |
5.2.5光催化还原Cr(Ⅵ)的步骤 | 第74-7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5-87页 |
5.3.1 物理表征 | 第75-78页 |
5.3.2 形成机制 | 第78-81页 |
5.3.3 电荷动力学与光催化性能分析 | 第81-82页 |
5.3.4 可见光下对于Cr(Ⅵ)催化性能的测试 | 第82-85页 |
5.3.5 Cr(Ⅵ)光催化机理的探究 | 第85-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0-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