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9页 |
1.1 VOCs的来源和危害 | 第12-15页 |
1.1.1 VOCs的来源 | 第12-14页 |
1.1.2 VOCs的危害 | 第14页 |
1.1.3 VOCs处理排放浓度 | 第14-15页 |
1.2 VOCs控制技术 | 第15-19页 |
1.2.1 吸附法 | 第15-16页 |
1.2.2 吸收法 | 第16页 |
1.2.3 燃烧法 | 第16-17页 |
1.2.4 冷凝法 | 第17页 |
1.2.5 生物处理法 | 第17-18页 |
1.2.6 膜分离法 | 第18-19页 |
1.3 低温等离子体降解VOCs技术简介 | 第19-23页 |
1.3.1 等离子体概述 | 第19-22页 |
1.3.2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降解VOCs的原理 | 第22-23页 |
1.4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光催化降解VOCs的研究 | 第23-27页 |
1.4.1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协同催化降解VOCs的作用机理 | 第23-24页 |
1.4.2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协同催化降解VOCs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4.3 催化剂的选择研究 | 第25-26页 |
1.4.4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降解VOCs的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29-40页 |
2.1 二甲苯性质 | 第29页 |
2.2 实验原料和仪器 | 第29-31页 |
2.3 实验装置和工艺流程 | 第31-32页 |
2.4 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 | 第32-33页 |
2.5 供电电源 | 第33页 |
2.6 电信号参数测量 | 第33-35页 |
2.6.1 采样电路 | 第33-35页 |
2.7 等离子体放电波信号 | 第35页 |
2.8 二甲苯分析方法及评价指标 | 第35-37页 |
2.8.1 分析方法 | 第35-37页 |
2.9 催化剂的配置 | 第37-38页 |
2.9.1 载体和负载方法 | 第37-38页 |
2.9.2 催化剂的负载表征 | 第38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3 低温等离子体降解二甲苯的实验 | 第40-46页 |
3.1 初始浓度对二甲苯去除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 气体流量对二甲苯去除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 放电电压对二甲苯去除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 电源频率对二甲苯去除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3.5 有效放电区域长度对二甲苯去除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光催化降解二甲苯的实验研究 | 第46-51页 |
4.1 填充材料对二甲苯的吸附实验 | 第46-48页 |
4.2 光催化对二甲苯去除率的影响 | 第48-50页 |
4.2.1 外加光源对光催化降解二甲苯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2 填料长度对光催化降解二甲苯的影响 | 第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5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光催化降解二甲苯的实验 | 第51-57页 |
5.1 不外加光源协同降解二甲苯的实验 | 第51-53页 |
5.1.1 施加电压对二甲苯去除率的影响 | 第51页 |
5.1.2 频率对二甲苯去除率的影响 | 第51-53页 |
5.2 外加光源对协同降解二甲苯的影响 | 第53-5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6 二甲苯降解产物及反应机理的分析研究 | 第57-64页 |
6.1 反应产物分析 | 第57-60页 |
6.1.1 二甲苯气相产物的分析 | 第57-58页 |
6.1.2 NO_x产物的分析 | 第58-59页 |
6.1.3 CO/CO_2的选择性 | 第59页 |
6.1.4 二甲苯固相产物分析 | 第59-60页 |
6.2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技术反应机理 | 第60-6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7 结论和展望 | 第64-66页 |
7.1 结论 | 第64-65页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65页 |
7.3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