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 聚集诱导发光概述 | 第11-15页 |
1.1 聚集诱导发光机理 | 第11-15页 |
1.1.1 分子内运动受限 | 第11-12页 |
1.2.2 J-聚集体的形成 | 第12-14页 |
1.2.3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 | 第14页 |
1.2.4 扭曲的分子内电荷转移 | 第14-15页 |
2 三线态-三线态湮灭上转换发光概述 | 第15-19页 |
2.1 TTA-UC的机理 | 第15-16页 |
2.2 已知的敏化剂/湮灭剂分子对 | 第16-17页 |
2.3 TTA-UC体系的能量转移形式及其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3 等离子体增强荧光概述 | 第19-23页 |
3.1 等离子体增强荧光机理 | 第20-21页 |
3.2 等离子体增强荧光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4 圆偏振发光概述 | 第23-27页 |
4.1 圆偏振光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4.2 圆偏振发光的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5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聚集诱导发光及其在银纳米线上的放大 | 第29-46页 |
2.1 前言 | 第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2.2.1 原料与试剂 | 第29页 |
2.2.2 整体思路 | 第29-30页 |
2.2.3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30-31页 |
2.2.4 材料合成及样品制备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5页 |
2.3.1 受体BTPA的紫外及荧光光谱 | 第32-33页 |
2.3.2 受体BTPA的AIE性能表征 | 第33-34页 |
2.3.3 BTPA纳米颗粒的基础表征 | 第34-36页 |
2.3.4 银纳米线的基础表征 | 第36-38页 |
2.3.5 银纳米线与BTPA-NPs复合物的形貌 | 第38-39页 |
2.3.6 银纳米线增强的聚集诱导发光 | 第39-41页 |
2.3.7 等离子体增强发光的机理验证 | 第41-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聚集诱导上转换发光及其在银纳米线上的放大 | 第46-56页 |
3.1 前言 | 第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3.2.1 原料与试剂 | 第46页 |
3.2.2 整体思路 | 第46-47页 |
3.2.3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47页 |
3.2.4 材料及样品制备 | 第47-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5页 |
3.3.1 敏化剂与湮灭剂的光物理性能 | 第48页 |
3.3.2 IPUC-NPs的粒径分布 | 第48-49页 |
3.3.3 iPUC-NPs的上转换性能 | 第49-51页 |
3.3.4 等离子体增强的聚集诱导上转换发光 | 第51-53页 |
3.3.5 等离子体增强上转换的机理初步探究 | 第53-54页 |
3.3.6 iPUC-NPs的聚乙烯醇薄膜 | 第54-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自组装体系下的上转换圆偏振发光 | 第56-65页 |
4.1 前言 | 第5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6-59页 |
4.2.1 原料与试剂 | 第56页 |
4.2.2 整体思路 | 第56-57页 |
4.2.3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57-58页 |
4.2.4 材料合成及样品制备 | 第58-5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4页 |
4.3.1 给受体的光物理性能 | 第59页 |
4.3.2 凝胶因子的浓度调控 | 第59-60页 |
4.3.3 凝胶因子诱导的普通CPL | 第60-61页 |
4.3.4 敏化剂PTOEP与受体DPA的比例调控 | 第61-62页 |
4.3.5 凝胶因子诱导的上转换CPL | 第62-63页 |
4.3.6 DG/LG凝胶的形貌结构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5-76页 |
附录B 中间体和终产品核磁氢谱、质谱 | 第76-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