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1-13页 | 
| 第2章 期权腐败的概述 | 第13-23页 | 
| 2.1 期权腐败的概念 | 第13-16页 | 
| 2.2 期权腐败的特征 | 第16-19页 | 
| 2.2.1 期约性 | 第17-18页 | 
| 2.2.2 预谋性 | 第18-19页 | 
| 2.2.3 纠合性 | 第19页 | 
| 2.3 期权腐败的危害 | 第19-21页 | 
| 2.4 期权腐败的发展趋势 | 第21-23页 | 
| 第3章 期权腐败的成因 | 第23-28页 | 
| 3.1 权力干预催生了腐败行为 | 第23-24页 | 
| 3.1.1 行政审批权过大,资源无法优化配置 | 第23-24页 | 
| 3.1.2 一把手垄断决策层,形成“一言堂” | 第24页 | 
| 3.2 监督制度存在缺陷使得期权腐败有发展的空间 | 第24-25页 | 
| 3.3 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得期权腐败分子有机可乘 | 第25-27页 | 
| 3.3.1 国家工作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存在缺陷 | 第25-26页 | 
| 3.3.2 国家工作人员离职后的从业限制制度不完备 | 第26-27页 | 
| 3.4 对传统思想的误解,形成了错误的感恩思想 | 第27-28页 | 
| 第4章 期权腐败的防治对策 | 第28-39页 | 
| 4.1 削弱行政权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 第28-29页 | 
| 4.2 杜绝“一言堂”现象的存在 | 第29页 | 
| 4.3 配置全方位的权力监督网 | 第29-31页 | 
| 4.4 培育正确的感恩思想观念 | 第31-32页 | 
| 4.5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 第32-39页 | 
| 4.5.1 完善“期权腐败”类受贿犯罪的构成要件规定 | 第33-35页 | 
| 4.5.2 修订现有的国家工作人员离职后的行为限制规定 | 第35-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