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缩略词和符号对照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水体氮污染来源及危害 | 第11页 |
1.2 废水生物脱氮技术 | 第11-14页 |
1.2.1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 | 第12-13页 |
1.2.2 新型生物脱氮技术 | 第13-14页 |
1.3 厌氧氨氧化技术 | 第14-18页 |
1.3.1 ANAMMOX的发现及分类 | 第14-15页 |
1.3.2 ANAMMOX菌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 第15-16页 |
1.3.3 ANAMMOX反应的反应机理 | 第16-18页 |
1.3.4 ANAMMOX的分布及其重要地位 | 第18页 |
1.4 厌氧氨氧化的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1.4.1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快速启动的方法 | 第18-21页 |
1.4.2 有机物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21-23页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3-25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1.5.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2章 ANAMMOX反应器启动特性与运行调控 | 第25-48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2.2.1 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 | 第25-27页 |
2.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27-29页 |
2.2.3 接种污泥 | 第29-30页 |
2.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0页 |
2.3 不同接种污泥对ANAMMOX反应器的启动特性 | 第30-40页 |
2.3.1 启动过程中反应器的脱氮性能 | 第30-36页 |
2.3.2 启动过程中反应器出水pH和TOC变化情况 | 第36-37页 |
2.3.3 ANAMMOX反应器的快速启动过程探讨 | 第37-40页 |
2.4 ANAMMOX反应器运行与调控 | 第40-47页 |
2.4.1 接种剩余污泥反应器的运行性能 | 第40-43页 |
2.4.2 接种混合污泥反应器的运行性能 | 第43-45页 |
2.4.3 ANAMMOX反应器容积氮负荷率 | 第45-46页 |
2.4.4 ANAMMOX反应器富集混培物的理化性质 | 第46-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有机物对两种ANAMMOX富集混培物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48-63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实验方法与材料 | 第48-50页 |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8-49页 |
3.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49-50页 |
3.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0页 |
3.3 有机物对絮状厌氧氨氧化富集混培物的影响 | 第50-56页 |
3.3.1 丙酸钠和葡萄糖作用下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情况 | 第50-52页 |
3.3.2 丙酸钠和葡萄糖去除情况 | 第52-53页 |
3.3.3 丙酸钠和葡萄糖移除后脱氮性能的变化 | 第53-55页 |
3.3.4 丙酸钠和葡萄糖对体系DO和pH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 有机物对颗粒厌氧氨氧化富集混培物的影响 | 第56-62页 |
3.4.1 丙酸钠和葡萄糖作用下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情况 | 第56-58页 |
3.4.2 丙酸钠和葡萄糖的去除情况 | 第58-59页 |
3.4.3 丙酸钠和葡萄糖移除后脱氮性能的变化 | 第59-61页 |
3.4.4 丙酸钠和葡萄糖对体系DO和pH的影响 | 第61-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ANAMMOX富集混培物菌群特性研究 | 第63-79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3-65页 |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63-64页 |
4.2.2 分析方法 | 第64-65页 |
4.3 ANAMMOX富集混培物形态特征 | 第65-68页 |
4.3.1 絮状富集混培物形态特征 | 第65-66页 |
4.3.2 颗粒富集混培物形态特征 | 第66-68页 |
4.4 ANAMMOX富集混培物表面元素分布 | 第68-69页 |
4.5 ANAMMOX富集混培物菌群组成分析 | 第69-78页 |
4.5.1 微生物菌群丰富度及多样性差异对比分析 | 第69-71页 |
4.5.2 微生物菌群组成差异分析 | 第71-75页 |
4.5.3 ANAMMOX污泥颗粒化过程中菌群转变 | 第75-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5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79-81页 |
5.1 结论 | 第79-80页 |
5.2 创新点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