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8页 |
1.1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技术概述 | 第8-10页 |
1.2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原理及方法 | 第10-14页 |
1.2.1 激光等离子体及特征谱线的产生 | 第10-12页 |
1.2.2 定性分析 | 第12-13页 |
1.2.3 定量分析 | 第13-14页 |
1.3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在冶金领域的应用 | 第14-17页 |
1.3.1 材料成分分析 | 第15页 |
1.3.2 表面微区分析 | 第15-16页 |
1.3.3 深度分布分析 | 第16-17页 |
1.4 立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仪器设备及实验参数 | 第18-24页 |
2.1 LIBS仪器装置 | 第18-22页 |
2.2 实验参数设置 | 第22-24页 |
第3章 LIBS对非金属夹杂物的定性分析 | 第24-38页 |
3.1 前言 | 第24-27页 |
3.1.1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分类 | 第24页 |
3.1.2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分析仪器和方法 | 第24-2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28-37页 |
3.3.1 对34CrNiMo6钢中MnS夹杂物的识别 | 第28-30页 |
3.3.2 对34CrNiMo6钢中MnS夹杂物含量的表征 | 第30-31页 |
3.3.3 对重轨钢样品中复合夹杂物的表征 | 第31-33页 |
3.3.4 酸溶铝及酸不溶铝信号的区分 | 第33-35页 |
3.3.5 钢中酸不溶铝的计算模型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34CrNiMo6钢中硫化锰夹杂物尺寸与信号强度的统计关系 | 第38-63页 |
4.1 本章引论 | 第38页 |
4.2 实验过程和方法 | 第38-42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2-62页 |
4.3.1 LIBS扫描分析结果 | 第42-51页 |
4.3.2 硫化锰夹杂物信号的识别 | 第51-52页 |
4.3.3 LIBS信号强度与夹杂物面积和长度的统计关系 | 第52-56页 |
4.3.4 信号强度与夹杂物面积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56-59页 |
4.3.5 影响信号强度与夹杂物面积关系的因素 | 第59-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LIBS定量表征硫化锰夹杂物的方法 | 第63-68页 |
5.1 非金属夹杂物的金相检验标准方法简介 | 第63页 |
5.2 LIBS定量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63-65页 |
5.3 LIBS与金相法评价结果的对比 | 第65-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易切削钢中硫化锰夹杂物的统计分析及定量表征 | 第68-83页 |
6.1 试验过程和方法 | 第68-71页 |
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1-82页 |
6.2.1 LIBS扫描分析结果 | 第71-73页 |
6.2.2 Mn信号强度与MnS夹杂物尺寸的关系 | 第73-74页 |
6.2.3 统计“视场”大小对拟合参数的影响 | 第74-76页 |
6.2.4 不同统计方式对拟合参数的影响 | 第76-81页 |
6.2.5 应用浓度校准曲线评定夹杂物级别 | 第81-8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7章 LIBS对渗碳层和焊缝熔合区的成分分布分析 | 第83-105页 |
7.1 LIBS对渗碳层中C的分布分析 | 第83-90页 |
7.1.1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法 | 第83-84页 |
7.1.2 实验结果 | 第84-89页 |
7.1.3 LIBS与传统方法的结果比对 | 第89-90页 |
7.2 LIBS对焊缝融合区元素分布的分析 | 第90-104页 |
7.2.1 实验方法 | 第90页 |
7.2.2 实验结果 | 第90-103页 |
7.2.3 LIBS与SEM/EDS和EPMA的结果对比 | 第103-104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05-107页 |
8.1 研究成果总结 | 第105-106页 |
8.2 本文创新点 | 第106页 |
8.3 工作展望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