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25页 |
| (一)选题缘起 | 第10-12页 |
| (二)《文子》思想研究综述 | 第12-22页 |
| (三)过往《文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的基本思路 | 第22-25页 |
| 一、儒道思想的超越性与黄老思想的功利性 | 第25-35页 |
| (一)儒道思想的超越性 | 第25-30页 |
| (二)黄老思想的功利性 | 第30-33页 |
| (三)结语 | 第33-35页 |
| 二、道 | 第35-45页 |
| (一)文子修正老子的玄虚之“道” | 第35-39页 |
| (二)文子修正老庄的齐物思想 | 第39-41页 |
| (三)文子修正老子的无为思想 | 第41-45页 |
| 三、理与时 | 第45-57页 |
| (一)文子的“理”对老子“道”的修正 | 第45-51页 |
| (二)文子的“时”对儒道“常道”的修正 | 第51-57页 |
| 四、气与心 | 第57-71页 |
| (一)文子的“气”对老子“道生万物”的修正 | 第57-66页 |
| (二)文子的“心”对儒道思想的修正 | 第66-71页 |
| 五、性静 | 第71-82页 |
| (一)性静与性恶 | 第71-76页 |
| (二)性静与反智 | 第76-82页 |
| 六、论《文子》中的“一” | 第82-93页 |
| (一)“道”、“一”、“君” | 第82-88页 |
| (二)“执一”和“齐一” | 第88-93页 |
| 七、君臣异道 | 第93-104页 |
| (一)无为 | 第93-97页 |
| (二)因循 | 第97-100页 |
| (三)用众 | 第100-104页 |
| 八、法治 | 第104-116页 |
| (一)道与法 | 第104-107页 |
| (二)法治与反智 | 第107-110页 |
| (三)法治与人性 | 第110-116页 |
| 结语 | 第116-124页 |
| (一)对黄老“采儒墨之善”的探讨 | 第118-120页 |
| (二)对黄老“重民”“爱民”“民本”的探讨 | 第120-121页 |
| (三)对《老子·一章》的一些看法 | 第121-124页 |
| 附录 | 第124-169页 |
| 一、平王文子考 | 第124-145页 |
| (一)有关平王诸说的辨析 | 第124-125页 |
| (二)有关文子诸说的辨析 | 第125-129页 |
| (三)平王、文子为齐襄王、田文考 | 第129-138页 |
| (四)论襄王与田文对话之时间 | 第138-140页 |
| (五)附论“朝请” | 第140-145页 |
| 二、今本《文子》之形成:以“经传体”为核心 | 第145-169页 |
| (一)驳书说 | 第145-146页 |
| (二)伪书说 | 第146页 |
| (三)伪多真少说 | 第146-150页 |
| (四)真书说 | 第150-155页 |
| (五)《老子》之“传”说 | 第155-156页 |
| (六)从“经传体”的角度解释今本《文子》之问题 | 第156-164页 |
| (七)古本《文子》的可能整理者 | 第164-167页 |
| (八)结语 | 第167-1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9-176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76-177页 |
| 致谢 | 第177-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