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N/O生物基多级孔结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制备及性能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3页 |
1.1 超级电容器 | 第17-21页 |
1.1.1 超级电容器的特点 | 第18页 |
1.1.2 超级电容器的原理和分类 | 第18-21页 |
1.1.2.1 双电层超级电容器工作原理 | 第18-20页 |
1.1.2.2 赝电容超级电容器工作原理 | 第20-21页 |
1.1.3 超级电容器的应用 | 第21页 |
1.2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 第21-27页 |
1.2.1 碳基材料 | 第21-25页 |
1.2.1.1 活性炭 | 第22页 |
1.2.1.2 模板碳 | 第22-23页 |
1.2.1.3 碳纳米管 | 第23-24页 |
1.2.1.4 石墨烯 | 第24-25页 |
1.2.2 金属氧化物 | 第25页 |
1.2.3 导电高分子聚合物 | 第25-27页 |
1.3 超级电容器碳材料 | 第27-30页 |
1.3.1 影响碳材料性能的因素 | 第27-29页 |
1.3.1.1 碳材料比表面积 | 第27页 |
1.3.1.2 碳材料孔径分布 | 第27-28页 |
1.3.1.3 电极材料内阻和电化学稳定性 | 第28页 |
1.3.1.4 表面官能团 | 第28-29页 |
1.3.2 提高超级电容器电容量的方法 | 第29-30页 |
1.3.2.1 混合型超级电容器 | 第29页 |
1.3.2.2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掺杂 | 第29-30页 |
1.4 本文的选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 第33-39页 |
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33页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3-34页 |
2.3 实验过程 | 第34-35页 |
2.3.1 碳材料的制备 | 第34-35页 |
2.3.2 电极材料的制备 | 第35页 |
2.4 材料表征方法 | 第35-39页 |
2.4.1 材料的结构组成表征 | 第35-36页 |
2.4.1.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5页 |
2.4.1.2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 第35-36页 |
2.4.1.3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 第36页 |
2.4.1.4 X射线衍射 | 第36页 |
2.4.1.5 拉曼光谱 | 第36页 |
2.4.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36-39页 |
第三章 苹果基碳材料的性能表征 | 第39-53页 |
3.1 苹果基碳材料形貌与结构 | 第39-45页 |
3.1.1 SEM表征 | 第39页 |
3.1.2 氮气吸脱附表征 | 第39-42页 |
3.1.3 XRD和RAMAN表征 | 第42-43页 |
3.1.4 XPS表征 | 第43-45页 |
3.2 苹果基碳材料的电化学性 | 第45-50页 |
3.2.1 三电极测试系统 | 第45-49页 |
3.2.2 两电极测试系统 | 第49-50页 |
3.2.3 小结 | 第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第四章 冬枣基碳材料的性能表征 | 第53-67页 |
4.1 冬枣基碳材料形貌与结构 | 第53-59页 |
4.1.1 SEM表征 | 第53-54页 |
4.1.2 氮气吸脱附表征 | 第54-56页 |
4.1.3 XRD和RAMAN表征 | 第56-57页 |
4.1.4 XPS表征 | 第57-59页 |
4.2 冬枣基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59-65页 |
4.2.1 三电极测试系统 | 第59-63页 |
4.2.2 两电极测试系统 | 第63-64页 |
4.2.3 小结 | 第64-6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77-79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79-82页 |
附件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