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9页 |
1. 聚合物纳米粒 | 第12-14页 |
2. 靶向化疗-光热协同疗法 | 第14-16页 |
3. 免疫治疗 | 第16-17页 |
4. 课题的提出 | 第17-19页 |
第二章 LHRH/TAT双肽载DOX/PTX/ICG聚合物囊泡的构建及其联合化疗协同光热治疗抗肿瘤研究 | 第19-33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0-21页 |
1.1 实验试剂 | 第20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1-25页 |
2.1 聚合物囊泡的制备 | 第21-22页 |
2.2 双肽聚合物囊泡的制备 | 第22页 |
2.3 聚合物囊泡的表征 | 第22页 |
2.4 聚合物囊泡的体外释放研究 | 第22-23页 |
2.5 聚合物囊泡的体外热分析 | 第23页 |
2.6 BEL 7404细胞复苏、培养与冻存 | 第23页 |
2.7 聚合物囊泡的体外细胞摄取 | 第23-24页 |
2.8 聚合物囊泡的体外细胞毒评价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1页 |
3.1 聚合物囊泡的表征 | 第25-26页 |
3.2 聚合物囊泡的体外释放 | 第26-27页 |
3.3 聚合物囊泡的体外热成像 | 第27页 |
3.4 聚合物囊泡的细胞摄取 | 第27-30页 |
3.5 聚合物囊泡的体外细胞毒 | 第30-31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包载抗原和IMQ/MPLA双重佐剂的阳离子脂质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和免疫性能评价 | 第33-53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4-3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6-41页 |
2.1 脂质聚合物纳米疫苗的制备与表征 | 第36-37页 |
2.2 小鼠骨髓树突细胞(BMDCs)的培养和刺激 | 第37页 |
2.3 载OVA的阳离子脂质聚合物纳米粒的体外细胞毒性 | 第37页 |
2.4 载OVA的阳离子脂质纳米粒在BMDCs中的摄取和细胞内定位 | 第37-38页 |
2.5 载OVA的阳离子脂质纳米粒的体内追踪 | 第38页 |
2.6 体内免疫研究 | 第38页 |
2.7 血清水平的检测 | 第38-39页 |
2.8 脾细胞悬液的制备 | 第39页 |
2.9 T淋巴细胞的激活 | 第39-40页 |
2.10 淋巴细胞的激活 | 第40页 |
2.11 抗原的交叉提呈及效应性T细胞的激活 | 第40页 |
2.12 记忆性T细胞 | 第40-41页 |
2.13 预防模型中纳米疫苗的抗肿瘤作用 | 第41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51页 |
3.1 阳离子磷脂纳米疫苗的制备与表征 | 第41-43页 |
3.2 LPNPs体外诱导BMDCs成熟 | 第43-44页 |
3.3 载OVA的LPNPs纳米疫苗的体外细胞毒性和细胞摄取 | 第44-46页 |
3.4 体内跟踪结果 | 第46-47页 |
3.5 体内免疫结果 | 第47-50页 |
3.6 动物体内预防性免疫效果 | 第50-51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靶向共传递抗原和佐剂聚合物纳米粒的免疫效果评估 | 第53-74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4-5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55-5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6-62页 |
2.1 纳米粒疫苗(OVA-IMNPs)的制备 | 第56页 |
2.2 靶向纳米疫苗(MAN-OVA-IMNPs)的制备 | 第56页 |
2.3 纳米疫苗的物理表征 | 第56-57页 |
2.4 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s)的分离、培养 | 第57页 |
2.5 纳米疫苗的体外BMDCs细胞毒性分析 | 第57-58页 |
2.6 纳米疫苗的体外BMDCs细胞摄取 | 第58页 |
2.7 纳米疫苗的体外BMDCs活化、促成熟 | 第58页 |
2.8 荧光标记纳米疫苗的体内淋巴结迁移 | 第58-59页 |
2.9 体内腹股沟淋巴结的活化与成熟 | 第59页 |
2.10 免疫方案 | 第59页 |
2.11 血清水平的检测 | 第59-60页 |
2.12 脾细胞悬液的制备 | 第60页 |
2.13 T淋巴细胞的激活 | 第60-61页 |
2.14 淋巴细胞的激活 | 第61页 |
2.15 抗原的交叉提呈及效应性T细胞的激活 | 第61页 |
2.16 记忆性T细胞 | 第61-62页 |
2.17 预防模型中纳米疫苗的抗肿瘤作用 | 第62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72页 |
3.1 载抗原纳米粒疫苗的物理表征 | 第62-63页 |
3.2 BMDCs的细胞毒性分析 | 第63-64页 |
3.3 BMDCs细胞摄取 | 第64-65页 |
3.4 BMDCs的活化与促成熟 | 第65-66页 |
3.5 荧光标记纳米粒的体内淋巴结迁移 | 第66-67页 |
3.6 体内腹股沟淋巴结的活化与成熟 | 第67页 |
3.7 T淋巴细胞的激活 | 第67-68页 |
3.8 淋巴细胞的激活 | 第68-69页 |
3.9 抗原的交叉提呈及效应性T细胞的激活 | 第69-70页 |
3.10 记忆性T细胞的检测 | 第70页 |
3.11 血清水平的评价 | 第70-71页 |
3.12 预防模型中纳米粒的抗肿瘤作用 | 第71-72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全文总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