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8页 |
1.1 小麦矮秆基因发掘和利用研究进展 | 第9-22页 |
1.1.1 小麦矮秆基因的类型及其特点 | 第9-14页 |
1.1.2 小麦株高及其相关性状穗长的 QTL 定位 | 第14-19页 |
1.1.3 小麦矮秆基因的克隆 | 第19-20页 |
1.1.4 矮秆基因的起源、标记开发和育种利用 | 第20-22页 |
1.2 植物株高的激素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1.2.1 赤霉素调控途径 | 第22-25页 |
1.2.2 油菜素内酯调控途径 | 第25-27页 |
1.3 立论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小麦株高和穗长 QTL QPht/Sl.cau-2D.1 和 QPht/Sl.cau-2D.2 的精细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 | 第28-4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4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1.2 田间实验 | 第29-30页 |
2.1.3 表型考察和数据分析 | 第30页 |
2.1.4 SSR 标记开发 | 第30-32页 |
2.1.5 遗传图谱的构建与 QTL 分析 | 第32页 |
2.1.6 STARP 标记开发 | 第32-33页 |
2.1.7 近等基因系细胞学观察 | 第33页 |
2.1.8 候选基因序列分析 | 第33页 |
2.1.9 小麦基因组 DNA 的提取 (CTAB法) | 第33-3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5页 |
2.2.1 QPht/Sl.cau-2D.1 和 QPht/Sl.cau-2D.2 定位区间遗传图谱的加密与 QTL 分析 | 第34-35页 |
2.2.2 QPht/Sl.cau-2D.1 和 QPht/Sl.cau-2D.2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 第35-37页 |
2.2.3 一对连锁的相引相 QTL 定位区间的分解 | 第37-39页 |
2.2.4 QPht/Sl.cau-2D.1 和 QPht/Sl.cau-2D.2 对茎秆细胞长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2.2.5 QPht/Sl.cau-2D.1 和 QPht/Sl.cau-2D.2 的等位变异分析 | 第40-43页 |
2.2.6 QPht/Sl.cau-2D.1 和 QPht/Sl.cau-2D.2 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分析 | 第43-45页 |
2.3 讨论 | 第45-48页 |
2.3.1 小麦 2DS 染色体上存在两个呈相引相的株高和穗长 QTL | 第45页 |
2.3.2 可用于 QPht/Sl.cau-2D.2 位点标记辅助育种的标记开发 | 第45-46页 |
2.3.3 QPht/Sl.cau-2D.1 是一个新的株高和穗长 QTL 位点 | 第46-47页 |
2.3.4 QPht/Sl.cau - 2D.1 和 QPht/Sl.cau-2D.2 区间内的候选基因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小麦株高和穗长 QTL QPht/Sl.cau-2D.2 的精细定位与图位克隆 | 第48-6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6页 |
3.1.1 群体材料 | 第48-49页 |
3.1.2 种子春化处理 | 第49页 |
3.1.3 粗提法提取小麦基因组 DNA | 第49-50页 |
3.1.4 表型考察 | 第50页 |
3.1.5 定位区间分子标记开发 | 第50-51页 |
3.1.6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51-53页 |
3.1.7 功能标记的开发 | 第53-54页 |
3.1.8 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54-5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3页 |
3.2.1 QPht/Sl.cau-2D.2 定位区间交换单株筛选 | 第56-57页 |
3.2.2 QPht/Sl.cau-2D.2 的精细定位 | 第57-60页 |
3.2.3 候选基因筛选、序列分析和功能标记开发 | 第60-61页 |
3.2.4 候选基因编码蛋白的序列分析及亚细胞定位 | 第61-62页 |
3.2.5 Rht2DS-a 基因的效应分析 | 第62-63页 |
3.3 讨论 | 第63-68页 |
3.3.1 小麦 QTL/ 基因的图位克隆策略 | 第63-65页 |
3.3.2 Rht2DS-a 基因调控株高和穗长的分子机制 | 第65-66页 |
3.3.3 Rht2DS-a 基因的育种利用 | 第66-68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录 | 第88-126页 |
作者简历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