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抗菌肽的定义及概述 | 第12页 |
1.1.1 抗菌肽数据库 | 第12页 |
1.2 抗菌肽的来源及分类 | 第12-14页 |
1.2.1 生物来源分类 | 第12-14页 |
1.2.1.1 植物源抗菌肽 | 第12-13页 |
1.2.1.2 昆虫源抗菌肽 | 第13-14页 |
1.2.1.3 动物源抗菌肽 | 第14页 |
1.2.1.4 微生物源抗菌肽 | 第14页 |
1.2.2 二级结构分类 | 第14页 |
1.3 抗菌肽生物活性 | 第14-16页 |
1.3.1 抗细菌活性 | 第14页 |
1.3.2 抗真菌活性 | 第14-15页 |
1.3.3 抗病毒活性 | 第15页 |
1.3.4 抗寄生虫活性 | 第15页 |
1.3.5 抗肿瘤活性 | 第15-16页 |
1.3.6 免疫系统调节 | 第16页 |
1.4 抗菌肽作用机制 | 第16-17页 |
1.4.1 细胞膜损伤机理 | 第16-17页 |
1.4.2 细胞内杀菌机制 | 第17页 |
1.5 抗菌肽的应用 | 第17-20页 |
1.5.1 抗菌肽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5.2 抗菌肽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 第18-19页 |
1.5.3 抗菌肽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家蝇Mdc-A2抗炎及抗菌活性 | 第21-5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1-35页 |
3.1.1 材料 | 第21-23页 |
3.1.1.1 载体、菌种及细胞 | 第21页 |
3.1.1.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 第21页 |
3.1.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3.1.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 第22-23页 |
3.1.2 方法 | 第23-35页 |
3.1.2.1 RNA提取及反转录 | 第23-24页 |
3.1.2.2 Mdc-A2基因表达载体的克隆与构建 | 第24-27页 |
3.1.2.3 获得稳定转染pLEX-Mdc-A2和pLEX的RAW264.7细胞 | 第27-30页 |
3.1.2.4 S.aureus刺激RAW-Mdc-A2和RAW-pLEX细胞 | 第30页 |
3.1.2.5 LTA与S.aureus刺激RAW-Mdc-A2和RAW-pLEX细胞 | 第30页 |
3.1.2.6 Real-TimePCR检测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 | 第30-34页 |
3.1.2.7 ELISA检测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的蛋白水平 | 第34页 |
3.1.2.8 菌落计数检测上清中细菌数量 | 第34-35页 |
3.1.3 统计分析 | 第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7页 |
3.2.1 获得重组pLEX-Mdc-A2载体 | 第35页 |
3.2.2 Westernblotting的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3.2.3 细胞RNA提取结果 | 第36页 |
3.2.4 标准品的制备 | 第36-43页 |
3.2.4.1 细胞因子测序结果 | 第36-40页 |
3.2.4.2 目的基因的标准曲线 | 第40-43页 |
3.2.5 S.aureus和LTA刺激前后细胞因子及其细菌数量的检测 | 第43-47页 |
3.2.5.1 S.aureus刺激前后TNF-α-tv-1和TNF-α-tv-2的相对转录水平 | 第43-44页 |
3.2.5.2 S.aureus刺激前后IL-1βT和IL-1β的相对转录水平 | 第44页 |
3.2.5.3 S.aureus刺激前后NFκB-1和NFκB-2的相对转录水平 | 第44-46页 |
3.2.5.4 S.aureus刺激前后TNF-α的转录和生产水平及其上清中的细菌数量 | 第46页 |
3.2.5.5 LTA刺激前后TNF-α的转录和生产水平及NFκB-1和NFκB-2的相对转录水平 | 第46-47页 |
3.3 讨论 | 第47-49页 |
3.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家蝇Lsa在S.aureus刺激下的炎性反应 | 第50-6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4.1.1 材料 | 第50页 |
4.1.1.1 载体、菌种及细胞 | 第50页 |
4.1.1.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 第50页 |
4.1.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0页 |
4.1.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 第50页 |
4.1.2 方法 | 第50-53页 |
4.1.2.1 RNA提取及反转录 | 第50页 |
4.1.2.2 Lsa基因表达载体的克隆与构建 | 第50-52页 |
4.1.2.3 获得稳定转染pLEX和pLEX-Lsa的RAW264.7细胞 | 第52-53页 |
4.1.2.4 S.aureus刺激RAW-pLEX-Lsa和RAW-pLEX细胞 | 第53页 |
4.1.2.6 Real-TimePCR检测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 | 第53页 |
4.1.2.7 ELISA检测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的蛋白水平 | 第53页 |
4.1.3 统计分析 | 第5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4.2.1 获得重组pLEX-Lsa载体 | 第53-54页 |
4.2.2 Westernblotting的检测结果 | 第54页 |
4.2.3 细胞RNA提取结果 | 第54-55页 |
4.2.4 标准品的制备 | 第55页 |
4.2.4.1 细胞因子测序结果 | 第55页 |
4.2.4.2 目的基因的标准曲线 | 第55页 |
4.2.5 S.aureus刺激前后TNF-α-tv-1和TNF-α-tv-2的相对转录水平及TNF-α的产量 | 第55-56页 |
4.2.6 S.aureus刺激前后IL-1βT和IL-1β的相对转录水平及IL-1β的产量 | 第56-57页 |
4.2.7 S.aureus刺激前后NFκB-1和NFκB-2的相对转录水平 | 第57-58页 |
4.3 讨论 | 第58-59页 |
4.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ABSTRACT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