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底泥重金属污染概况 | 第13-16页 |
1.1.1 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3页 |
1.1.2 重金属污染来源与危害 | 第13-14页 |
1.1.3 底泥重金属治理技术 | 第14-16页 |
1.2 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环境技术 | 第16-18页 |
1.2.1 植物修复技术概述 | 第16-17页 |
1.2.2 植物修复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2.3 植物修复优势与挑战 | 第17-18页 |
1.3 纳米零价铁概述 | 第18-20页 |
1.3.1 纳米零价铁的简介及主要特点 | 第18-19页 |
1.3.2 纳米零价铁修复重金属概述 | 第19页 |
1.3.3 纳米零价铁的优势与挑战 | 第19-20页 |
1.4 纳米零价铁对植物影响的研究概述 | 第20-22页 |
1.4.1 纳米零价铁与植物交互作用 | 第20-21页 |
1.4.2 植物抗氧化酶 | 第21页 |
1.4.3 植物抗氧化物质 | 第21-22页 |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5.1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 第22-23页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纳米零价铁强化黑麦草体内重金属积累及植物长势研究 | 第25-35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 第25-28页 |
2.2.1 实验设计 | 第25-26页 |
2.2.2 底泥样品的处理和理化性质测定 | 第26-27页 |
2.2.3 植物育苗及移栽 | 第27页 |
2.2.4 纳米零价铁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5 黑麦草体内重金属Pb的测定 | 第28页 |
2.2.6 黑麦草生长指标测定 | 第28页 |
2.2.7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4页 |
2.3.1 底泥和纳米零价铁的基本理化性质 | 第28-30页 |
2.3.2 纳米零价铁对黑麦草长势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3 纳米零价铁对黑麦草吸收转运Pb的影响 | 第31-33页 |
2.3.4 纳米零价铁对黑麦草吸收转运Fe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铅胁迫下纳米零价铁对黑麦草生理代谢特性影响研究 | 第35-49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设计和测定方法 | 第35-43页 |
3.2.1 实验设计 | 第35-36页 |
3.2.2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 第36-37页 |
3.2.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37-38页 |
3.2.4 膜脂过氧化程度(MDA)的测定 | 第38-39页 |
3.2.5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测定 | 第39页 |
3.2.6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39-42页 |
3.2.7 抗氧化物质含量的测定 | 第42-43页 |
3.2.8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47页 |
3.3.1 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 | 第43-44页 |
3.3.2 H_2O_2和MDA | 第44-45页 |
3.3.3 抗氧化酶 | 第45-46页 |
3.3.4 抗氧化物质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纳米零价铁强化植物修复对底泥酶活与重金属形态影响研究. | 第49-61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实验设计和测定方法 | 第49-55页 |
4.2.1 实验设计 | 第49-50页 |
4.2.2 底泥脲酶的测定 | 第50-51页 |
4.2.3 底泥过氧化氢酶的测定 | 第51-52页 |
4.2.4 底泥脱氢酶的测定 | 第52-54页 |
4.2.5 底泥重金属形态的测定 | 第54-55页 |
4.2.6 数据处理 | 第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0页 |
4.3.1 脲酶 | 第55-57页 |
4.3.2 过氧化氢酶 | 第57-58页 |
4.3.3 脱氢酶 | 第58页 |
4.3.4 重金属形态分析 | 第58-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72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申请的专利目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