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ADS(Accelerator Driven Sub-critical System)发展背景 | 第13-17页 |
1.3 核电事业的发展及核电站的位置分布 | 第17-19页 |
1.4 核电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 第19-22页 |
1.5 国内外核电结构及设备抗震分析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流固耦合分析基础理论 | 第26-44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流体力学基础理论[53][54] | 第26-30页 |
2.2.1 流体运动的描述 | 第26-27页 |
2.2.2 连续性 | 第27-29页 |
2.2.3 位势流 | 第29-30页 |
2.3 流体动力学 | 第30-39页 |
2.3.1 理想流体的欧拉方程 | 第30-32页 |
2.3.2 伯努利方程 | 第32-34页 |
2.3.3 黏性流体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N-S方程) | 第34-39页 |
2.4 基于Mie-Gruneisen状态方程的流体分析 | 第39-41页 |
2.4.1 能量方程与Hugoniot曲线 | 第39-40页 |
2.4.2 Mie-Gruneisen状态方程 | 第40-41页 |
2.4.3 线性Us-UpHugoniot形式 | 第41页 |
2.5 流固耦合系统概论 | 第41-4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基于CEL方法的ADS主容器流固耦合分析 | 第44-68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CEL方法相关理论 | 第44-53页 |
3.2.1 基于欧拉网格的守恒分析[59] | 第46-49页 |
3.2.2 CEL接触定义 | 第49-53页 |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3-58页 |
3.3.1 模型特征及其材料属性 | 第53-55页 |
3.3.2 边界条件及模型接触设置 | 第55页 |
3.3.3 单元划分 | 第55-56页 |
3.3.4 地震动输入 | 第56-58页 |
3.4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58-66页 |
3.4.1 主容器中液体晃动分析 | 第58-60页 |
3.4.2 主容器应力分析 | 第60-63页 |
3.4.3 主容器支反力与动力放大系数研究 | 第63-65页 |
3.4.4 CEL模型缺陷分析 | 第65-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基于SPH方法的ADS主容器流固耦合分析 | 第68-86页 |
4.1 引言 | 第68页 |
4.2 SPH方法概述 | 第68-76页 |
4.2.1 基于δ函数的核函数 | 第68-70页 |
4.2.2 SPH基本原理概述 | 第70-72页 |
4.2.3 SPH形式的欧拉分析[72] | 第72-74页 |
4.2.4 SPH在LS-DYNA中的应用 | 第74-76页 |
4.3 LS-DYNA模型的建立 | 第76-78页 |
4.4 SPH模型分析 | 第78-84页 |
4.4.1 主容器中液体晃动分析 | 第78-80页 |
4.4.2 主容器应力分析 | 第80-82页 |
4.4.3 ADS主容器支反力与动力放大系数研究 | 第82-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考虑ADS主容器的核电厂房楼面谱分析 | 第86-116页 |
5.1 引言 | 第86页 |
5.2 基于附加质量法的模型等效 | 第86-99页 |
5.2.1 Housner经典模型 | 第87-92页 |
5.2.2 Haroun-Housner柔性罐修正模型 | 第92-95页 |
5.2.3 等效模型的选取与验证 | 第95-99页 |
5.3 楼面谱分析方法 | 第99-104页 |
5.3.1 直接法计算楼面谱 | 第100-102页 |
5.3.2 时程分析法 | 第102-104页 |
5.4 核电厂房楼面谱分析 | 第104-114页 |
5.4.1 核电厂房模型的建立 | 第104-107页 |
5.4.2 主结构自振周期特性 | 第107-108页 |
5.4.3 楼层反应谱分析 | 第108-113页 |
5.4.4 ADS主容器等效子结构对核电厂房(ESI)楼面谱的影响分析 | 第113-11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16-117页 |
6.2 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