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型电动汽车正面碰撞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电动汽车碰撞与安全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国外电动汽车碰撞与安全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国内电动汽车碰撞与安全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碰撞相关基本理论 | 第20-27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碰撞仿真有限元理论 | 第20-23页 |
2.2.1 物体的构形描述 | 第20-21页 |
2.2.2 Lagrange物质描述法方程介绍 | 第21-22页 |
2.2.3 边界条件描述 | 第22-23页 |
2.3 碰撞仿真关键问题 | 第23-26页 |
2.3.1 显式积分算法 | 第23-24页 |
2.3.2 时间步长控制 | 第24页 |
2.3.3 接触算法 | 第24-25页 |
2.3.4 沙漏控制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电动汽车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7-41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有限元建模基本流程 | 第27-29页 |
3.3 整车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9-38页 |
3.3.1 几何模型的建立与简化 | 第29页 |
3.3.2 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 | 第29-33页 |
3.3.3 材料和属性设置 | 第33-34页 |
3.3.4 整车的连接与装配 | 第34-37页 |
3.3.5 配重 | 第37页 |
3.3.6 刚性墙及地面的建模 | 第37-38页 |
3.4 初始条件的定义和求解参数的设置 | 第38-39页 |
3.4.1 初始条件的定义 | 第38页 |
3.4.2 求解参数的设置 | 第38-39页 |
3.5 K文件的输出及LS-DYNA重启动分析 | 第39页 |
3.5.1 K文件的输出 | 第39页 |
3.5.2 LS-DYNA重启动分析 | 第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电动汽车正面碰撞仿真结果分析 | 第41-56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仿真计算可信性分析 | 第41-43页 |
4.2.1 额外质量的变动情况 | 第41-42页 |
4.2.2 能量变动情况 | 第42-43页 |
4.3 整车加速度及速度分析 | 第43-45页 |
4.3.1 刚性墙反作用力分析 | 第43-44页 |
4.3.2 整车加速度分析 | 第44页 |
4.3.3 整车速度分析 | 第44-45页 |
4.4 整车及关键部件变形分析 | 第45-55页 |
4.4.1 整车变形分析 | 第45-47页 |
4.4.2 前防撞横梁变形分析 | 第47-48页 |
4.4.3 前吸能盒变形分析 | 第48-49页 |
4.4.4 前纵梁变形分析 | 第49-50页 |
4.4.5 前围板的侵入分析 | 第50-54页 |
4.4.6 A柱折弯分析 | 第54页 |
4.4.7 电池包应力情况分析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前防撞横梁与前吸能盒及前纵梁整体优化设计 | 第56-68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整车简化模型的建立及其验证 | 第56-59页 |
5.2.1 整车简化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5.2.2 整车简化模型的验证 | 第57-59页 |
5.3 优化问题描述 | 第59-65页 |
5.3.1 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59页 |
5.3.2 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 第59-60页 |
5.3.3 优化流程 | 第60-65页 |
5.4 优化结果及其分析 | 第65-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68页 |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