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双数字相机的焦面图像复原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2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9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第9-12页
第二章 基础理论第12-22页
    2.1 极大似然估计理论第12-13页
    2.2 成像系统模型第13-14页
    2.3 相干成像系统与非相干成像系统第14-18页
        2.3.1 相干成像系统第14-15页
        2.3.2 非相干成像系统第15-17页
        2.3.3 相干与非相干系统传递函数的联系第17-18页
    2.4 泽尼克多项式第18-21页
    2.5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三章 基于双数字相机的焦面图像复原算法研究第22-37页
    3.1 图像复原概述第22-23页
    3.2 经典图像复原算法第23-25页
        3.2.1 逆滤波第23页
        3.2.2 维纳滤波第23-24页
        3.2.3 有约束的最小二乘法第24-25页
    3.3 基于双数字相机的图像复原方法第25-34页
        3.3.1 相位差异法的原理分析第26-27页
        3.3.2 构建目标函数第27-30页
        3.3.3 最优化算法第30-34页
    3.4 图像质量评价第34-36页
    3.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图像复原算法的误差分析与修正第37-45页
    4.1 图像配准及误差修正第37-39页
        4.1.1 图像配准第37-38页
        4.1.2 图像配准修正第38-39页
    4.2 离焦量误差修正第39-40页
    4.3 噪声误差修正第40-41页
    4.4 病态性问题第41-44页
        4.4.1 产生原因第41-42页
        4.4.2 正则化技术第42-43页
        4.4.3 正则化系数选择第43-44页
    4.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第45-58页
    5.1 实验系统的搭建第45-47页
    5.2 不同修正模型的焦面图像复原实验第47-50页
    5.3 不同离焦量的焦面图像复原实验第50-53页
    5.4 不同复原算法的对比实验第53-56页
    5.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8-60页
    6.1 总结第58页
    6.2 展望第58-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颜色和SURF特征的目标跟踪算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压缩感知的人脸识别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