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预防医学、卫生学论文--流行病学与防疫论文--防疫措施和管理论文--动物传染防止措施论文--灭蚊论文

广州市白纹伊蚊孳生容器构成和容器指数及动态变化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16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6-19页
    2.1 数据来源第16-17页
        2.1.1 监测点选择第16页
        2.1.2 监测内容第16-17页
        2.1.3 监测时间与频次第17页
        2.1.4 监测指标第17页
    2.2 资料分析第17-19页
        2.2.1 描述统计第17页
        2.2.2 卡方检验第17页
        2.2.3 聚类分析第17-19页
第三章 结果第19-43页
    3.1 CI的季节性变化第19-20页
    3.2 城市、郊区和农村伊蚊孳生容器的构成和容器指数及其变化第20-26页
        3.2.1 城市、郊区、农村的阳性容器类型的构成及变化第20-22页
        3.2.2 城市、郊区、农村的容器指数及其变化第22-26页
    3.3 居民区和非居民区伊蚊孳生容器的构成和容器指数及其变化第26-30页
        3.3.1 居民区和非居民区的阳性容器类型的构成及其变化第26-27页
        3.3.2 居民区和非居民区的容器指数及其变化第27-30页
    3.4 非居民区中机团单位、公园、建筑工地、特种行业中伊蚊孳生容器的构成和容器指数及其变化第30-38页
        3.4.1 非居民区各孳生环境的阳性容器类型的构成及其变化第30-34页
        3.4.2 非居民区各孳生环境的容器指数及其变化第34-38页
    3.5 聚类分析第38-41页
        3.5.1 不同孳生环境中孳生容器的阳性容器构成比和阳性率第38-40页
        3.5.2 不同孳生环境中各容器类型的分布特征第40-41页
    3.6 孳生容器有/无遮挡的差异第41-43页
        3.6.1 有/无遮挡的各容器类型的容器阳性率及比较第41-42页
        3.6.2 有/无遮挡的容器指数及变化第42-43页
第四章 讨论第43-48页
    4.1 CI的季节性变化第43页
    4.2 城市、郊区、农村的孳生容器的构成和容器阳性率第43-45页
    4.3 居民区和非居民区孳生容器构成和容器阳性率第45页
    4.4 非居民区各孳生环境的孳生容器的构成和容器阳性率第45-46页
    4.5 聚类分析及有/无遮挡的容器阳性率比较第46-47页
    4.6 预防控制措施第47页
    4.7 本研究的创新性第47页
    4.8 本研究的局限性第47-48页
第五章 结论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3页
综述:伊蚊生态学特征、分布和扩散及传播效力概述第53-62页
    第一章 伊蚊生态学特征第53-56页
        1.1 生活史第53-55页
            1.1.1 卵第53页
            1.1.2 幼虫第53-54页
            1.1.3 蛹第54页
            1.1.4 成蚊第54-55页
        1.2 孳生习性第55页
        1.3 吸血、产卵习性第55-56页
        1.4 季节消长第56页
    第二章 伊蚊的分布和扩散情况第56-57页
    第三章 传播效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致谢第62-6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信息技术对门诊服务效率的影响研究--以智慧门诊流程系统为例
下一篇:镍致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