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1 真菌毒素及其控制 | 第12-15页 |
1.1.1 黄曲霉毒素 | 第12页 |
1.1.2 呕吐毒素 | 第12-13页 |
1.1.3 乙酸肉桂酯 | 第13-14页 |
1.1.4 真菌毒素含量控制 | 第14-15页 |
1.2 ABC转运蛋白 | 第15-24页 |
1.2.1 ABC转运蛋白结构 | 第15-16页 |
1.2.2 ABC蛋白的转运机制 | 第16-17页 |
1.2.3 ABC转运蛋白的分类及功能 | 第17-19页 |
1.2.4 ABC转运蛋白与真菌毒素“解毒” | 第19-20页 |
1.2.5 ABC转运蛋白与细胞膜磷脂不对称分布 | 第20-21页 |
1.2.6 ABC转运蛋白与自噬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24-26页 |
2.1 研究意义和立题依据 | 第24-25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6-32页 |
3.1 材料 | 第26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26页 |
3.1.2 菌株和载体 | 第26页 |
3.2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配方 | 第26-27页 |
3.2.1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6页 |
3.2.2 GUS染液配制 | 第26-27页 |
3.2.3 细菌及真菌培养液 | 第27页 |
3.2.4 拟南芥相关培养基 | 第27页 |
3.3 方法 | 第27-32页 |
3.3.1 真菌培养和RNA提取 | 第27页 |
3.3.2 cDNA的合成及目的片段扩增 | 第27-28页 |
3.3.3 产物的回收与表达载体连接 | 第28页 |
3.3.4 大肠杆菌热激转化 | 第28页 |
3.3.5 质粒提取与酶切验证 | 第28页 |
3.3.6 农杆菌感受态制备与转化 | 第28-29页 |
3.3.7 拟南芥遗传转化及筛选 | 第29页 |
3.3.8 植物总RNA提取 | 第29-30页 |
3.3.9 目的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30页 |
3.3.10 黄曲霉粗毒素提取 | 第30页 |
3.3.11 拟南芥对真菌毒素敏感性检测 | 第30页 |
3.3.12 AFB1、荧光素标记的CIA和DON在拟南芥细胞中分布情况观察 | 第30-31页 |
3.3.13 拟南芥对BSO的敏感性检测 | 第31页 |
3.3.14 黄曲霉B1含量检测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2-42页 |
4.1 拟南芥ABCC单一突变对AFB1的耐受性影响不明显 | 第32页 |
4.2 真菌源ABCC转运蛋白解毒基因的筛选 | 第32-34页 |
4.3 表达AfABC和MoMRP提高了拟南芥对黄曲霉素的耐受性 | 第34-37页 |
4.3.1 转基因拟南芥的获得 | 第34页 |
4.3.2 表达AfABC和MoMRP提高了拟南芥对AFB1的耐受性 | 第34-36页 |
4.3.3 表达AfABC和MoMRP提高了拟南芥对黄曲霉粗毒素的耐受性 | 第36-37页 |
4.3.4 AFB1含量测定 | 第37页 |
4.4 抑制AfABC转基因拟南芥GSH的合成,其对AFB1的耐受性下降 | 第37-38页 |
4.5 表达AfABC和MoMRP未能提高拟南芥对CIA和DON的耐受性 | 第38-42页 |
4.5.1 表达AfABC和MoMRP未能提高拟南芥对CIA和DON的耐受性 | 第38-39页 |
4.5.2 DON和CIA在AfABC和MoMRP转基因及abccs拟南芥中的分布与野生型相同 | 第39-42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42-46页 |
5.1 abccs对AFB1的敏感程度与野生型拟南芥相同的原因 | 第42页 |
5.2 真菌ABC转运蛋白在黄曲霉毒素耐受中更有解毒潜力 | 第42-43页 |
5.3 MoMRP和AfABC提高AFB1而不提高DON和CIA耐受的原因 | 第43-44页 |
5.4 DON和CIA通过何种途径进入液泡? | 第44-46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第46-4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6页 |
6.2 创新点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8页 |
附录 | 第58-64页 |
附录1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 第58-60页 |
附录2 表达载体构建流程图 | 第60-62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摘要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