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的工艺及辨伪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课题由来和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状况综述 | 第11-14页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唐三彩”概述 | 第16-28页 |
第一节 “唐三彩”概念界定及渊源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唐三彩”出现及兴盛原因分析 | 第18-22页 |
一、厚葬之风的盛行 | 第18-19页 |
二、多元文化的交流 | 第19页 |
三、三教并行的思想基础 | 第19-21页 |
四、华丽壮美的审美风尚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唐三彩”出土现状与分类 | 第22-28页 |
一、出土现状综述 | 第22-23页 |
二、分类 | 第23-28页 |
第二章 “唐三彩”的传统工艺与伪品工艺分析 | 第28-37页 |
第一节 真品“唐三彩”的工艺与特征 | 第28-30页 |
一、选料 | 第28-29页 |
二、成型 | 第29页 |
三、素烧 | 第29-30页 |
四、挂釉 | 第30页 |
五、釉烧 | 第30页 |
六、开相 | 第30页 |
第二节 伪品“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与特征 | 第30-34页 |
一、当代“唐三彩”伪品的出现 | 第30-31页 |
二、伪品的制作工艺与特征 | 第31-34页 |
第三节 真品与伪品制作工艺的主要差别 | 第34-37页 |
一、制作模具的不同 | 第35页 |
二、成型方法的差异 | 第35页 |
三、烧制方式的差别 | 第35-36页 |
四、是否做旧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唐三彩”的鉴定辨伪 | 第37-69页 |
第一节 传统辨伪方法 | 第37-42页 |
一、胎体特征 | 第37-38页 |
二、釉面特征 | 第38-39页 |
三、出土痕迹 | 第39-41页 |
四、工艺痕迹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微观痕迹鉴定的实验分析 | 第42-57页 |
一、样品准备 | 第42-46页 |
二、微观形貌分析 | 第46-54页 |
三、结果与讨论 | 第54-57页 |
第三节 成分检测鉴定的实验分析 | 第57-69页 |
一、前期准备 | 第58-59页 |
二、数据处理 | 第59-62页 |
三、结果与讨论 | 第62-69页 |
第四章 “唐三彩”艺术风格的辨伪意义 | 第69-75页 |
第一节 真品“唐三彩”的艺术风格及其流变 | 第69-72页 |
一、艺术风格与气息 | 第69-71页 |
二、艺术风格流变 | 第71-72页 |
第二节 赝品“唐三彩”的风格谬误 | 第72-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附录 | 第76-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