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章 瑞士纸币的统一(1907) | 第15-28页 |
第一节 地方纸币向国家纸币的演变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第一系列临时纸币 | 第16-28页 |
一、统一的图像符号与象征 | 第19-22页 |
二、阿尔伯特·沃尔什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 第22-23页 |
三、约瑟夫·冯·斯托克与奥地利纸币的影响 | 第23-28页 |
第二章 瑞士纸币设计的开端与探索(1908—1942) | 第28-66页 |
第一节 第二系列纸币 | 第28-40页 |
一、费迪南德·霍德勒的纸币设计 | 第28-34页 |
二、尤金·伯南德的纸币设计 | 第34-37页 |
三、封闭式的版式构图 | 第37-38页 |
四、装饰图式的延续 | 第38-40页 |
第二节 战争时期的单张纸币 | 第40-66页 |
一、战争时期纸币中的主题与图像 | 第41-60页 |
二、纸币设计的延续与探索 | 第60-63页 |
三、1921年纸币设计竞赛的插曲 | 第63-66页 |
第三章 瑞士纸币设计的过渡(1938—1957) | 第66-85页 |
第一节 第四系列储备纸币 | 第66-70页 |
第二节 第五系列纸币 | 第70-80页 |
一、赫尔曼·埃顿本茨的纸币设计 | 第71-73页 |
二、皮埃尔·高查特的纸币设计 | 第73-80页 |
第三节 过渡阶段的改变与缺憾 | 第80-85页 |
一、向系列纸币的过渡 | 第80-81页 |
二、创作主体的过渡 | 第81页 |
三、向现代纸币设计的过渡 | 第81-85页 |
第四章 瑞士纸币设计的转折与蜕变(1970—1985) | 第85-127页 |
第一节 第六系列纸币 | 第85-111页 |
一、纸币生产环节的整合 | 第85-86页 |
二、纸币设计竞赛的改革与完善 | 第86-88页 |
三、主题与图像——瑞士学者 | 第88-100页 |
四、图像设计理念的革命与创新 | 第100-106页 |
五、版面的功能性分区设计 | 第106-108页 |
六、纵向版式的复兴与创新 | 第108-111页 |
第二节 第七系列储备纸币 | 第111-125页 |
一、罗杰·普丰德与纸币设计 | 第111-112页 |
二、“艺术与技术”的纸币设计理念 | 第112-113页 |
三、主题纸币设计 | 第113-124页 |
四、突破边框的图像 | 第124-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五章 瑞士纸币设计的成熟(1989—1998) | 第127-165页 |
第一节 第八系列纸币设计竞赛 | 第127-139页 |
一、纸币设计规则的设定 | 第127-129页 |
二、平面设计师成为竞赛主角 | 第129-131页 |
三、纸币竞赛设计方案 | 第131-139页 |
第二节 主题与图像——瑞士艺术 | 第139-152页 |
一、主题与图像的选择 | 第139-142页 |
二、主题与图像的演绎 | 第142-152页 |
第三节 抽象化的图像语言 | 第152-156页 |
一、点 | 第152-153页 |
二、线 | 第153-154页 |
三、几何图形 | 第154-156页 |
第四节 版式分区与视觉融合 | 第156-157页 |
一、整体版式的统一 | 第156页 |
二、分区与融合 | 第156-157页 |
第五节 安全元素与视觉信息传达设计 | 第157-163页 |
一、“易”——视觉的提示与引导 | 第157-161页 |
二、“多”——由繁至简的信息处理 | 第161-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163-165页 |
第六章 瑞士纸币设计的创新(2005—) | 第165-199页 |
第一节 第九系列纸币设计竞赛 | 第165-173页 |
一、新纸币系列作为一种预防措施 | 第165页 |
二、纸币设计规则的创新与延续 | 第165-169页 |
三、创新与多元的设计方案 | 第169-172页 |
四、曼努埃拉·普凡德团队与纸币设计 | 第172-173页 |
第二节 主题与图像——瑞士的多样性 | 第173-185页 |
一、主题概念与构成的创新 | 第173-176页 |
二、图像元素的构成 | 第176-178页 |
三、图像的叙事性与连贯性 | 第178-185页 |
第三节 设计与技术的创新与融合 | 第185-198页 |
一、新技术与设计的结合 | 第186-193页 |
二、安全防伪与图像的设计融合 | 第193-197页 |
三、视觉引导设计的延续 | 第197-198页 |
本章小结 | 第198-199页 |
结论 | 第199-204页 |
附录 A:布鲁诺·蒙古齐访谈 | 第204-207页 |
附录 B:萝丝唛丽·惕思访谈 | 第207-209页 |
附录 C:莎宾·奥伯霍尔泽访谈 | 第209-213页 |
附录 D:阿德里安·赫伯格访谈 | 第213-216页 |
附录 E:曼努埃拉·普凡德访谈 | 第216-2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20-224页 |
致谢 | 第2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