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青少年问题论文

德国的漂鸟运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8-13页
    第一节 选题的价值和意义第8-10页
        一、研究背景第8-9页
        二、研究意义第9-10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第10-11页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二、对研究现状的评价第11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框架与思路第11-13页
        一、研究方法第11-12页
        二、研究内容第12-13页
第一章 德国漂鸟运动的命名与兴起原因第13-19页
    第一节 德国漂鸟运动的命名第13-16页
        一、漂鸟运动的命名第13-14页
        二、漂鸟运动的主体第14-15页
        三、漂鸟运动的特征第15-16页
    第二节 德国漂鸟运动兴起的原因第16-19页
        一、社会历史背景第16-17页
        二、思想文化渊源第17-18页
        三、教育制度第18-19页
第二章 德国漂鸟运动的发展第19-25页
    第一节 德国的漂鸟运动的草创第19-22页
        一、草创阶段第19-20页
        二、浪漫式的漂鸟运动第20-22页
    第二节 德国漂鸟运动的繁荣狂热第22-24页
        一、分化阶段第22页
        二、极端式的漂鸟运动第22-24页
    第三节 德国漂鸟运动的式微与再出发第24-25页
        一、式微与再出发阶段第24页
        二、休闲式的漂鸟运动第24-25页
第三章 德国漂鸟运动的理论分析第25-33页
    第一节 文化的相关概念界定第25-27页
    第二节 德国漂鸟运动与主文化的疏离第27-28页
    第三节 德国漂鸟运动与主文化的对立第28-30页
    第四节 主流文化对德国漂鸟运动的收编第30-33页
        一、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收编第30-31页
        二、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妥协第31-33页
第四章 德国漂鸟运动的当代回响第33-38页
    第一节 当代漂鸟精神的延伸第33-34页
        一、当代漂鸟精神的呈现第33-34页
        二、青年背包客、驴友、青年旅馆的当代发展第34页
    第二节 对转型时期中国亚文化的借鉴意义第34-38页
        一、多样的亚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补充第35页
        二、多样的亚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激发第35-36页
        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主文化对亚文化的可能选择第36-38页
结论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2页
致谢第42-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群体对性少数群体道德判断的对比研究
下一篇:婚姻支付模型的变迁及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