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6-7页 |
1.2 铜在钢中的作用 | 第7-8页 |
1.3 钢中产生“铜脆”的机制 | 第8-9页 |
1.4 控制钢中残余铜元素含量的技术方法 | 第9-13页 |
1.5 钢中稀土元素的作用和应用 | 第13-18页 |
1.5.1 变质作用 | 第14-15页 |
1.5.2 细化晶粒作用 | 第15-16页 |
1.5.3 合金化作用 | 第16-17页 |
1.5.4 改善夹杂物性质、形态和分布 | 第17页 |
1.5.5 稀土在钢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实验用钢中夹杂物的析出热力学分析 | 第19-25页 |
2.1 Al_2O_3夹杂析出的热力学分析 | 第19-21页 |
2.2 MnS夹杂析出的热力学分析 | 第21-22页 |
2.3 稀土加入钢液后的脱氧脱硫热力学分析 | 第22-25页 |
2.3.1 CeO_2与Ce_2O_3生成可能性的比较 | 第23页 |
2.3.2 Ce_2O_3与Ce_2O_2S生成可能性的比较 | 第23-25页 |
第三章 超细稀土夹杂物对实验用钢中铜元素诱导析出的影响 | 第25-39页 |
3.1 钢液凝固过程中形核理论分析 | 第25-28页 |
3.1.1 金属结晶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 第25-27页 |
3.1.2 非均质形核理论分析 | 第27-28页 |
3.2 二维点阵错配度理论 | 第28-37页 |
3.2.1 理论基础背景 | 第28-30页 |
3.2.2 二维点阵错配度计算 | 第30-37页 |
3.3 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实验过程与分析讨论 | 第39-53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4.2 实验步骤 | 第39-41页 |
4.2.1 实验前准备 | 第39-40页 |
4.2.2 试样制备 | 第40-41页 |
4.3 金相显微组织观察分析 | 第41-42页 |
4.4 扫描电镜形貌观察与能谱分析测试 | 第42-53页 |
4.4.1 稀土元素对钢中夹杂物的影响 | 第42-44页 |
4.4.2 钢中铜元素异质形核的讨论 | 第44-46页 |
4.4.3 钢中铜元素分布的讨论 | 第46-49页 |
4.4.4 高温氧化条件下的铜元素分布 | 第49-5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