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18页 |
一、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一)关于真人秀的概念的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二)电视真人秀的起源和发展文献综述 | 第14页 |
(三)叙事学理论及其发展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四)叙事话语理论的文献综述 | 第15页 |
(五)关于《奔跑吧兄弟》的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17页 |
(二)内容分析法 | 第17页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17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电视真人秀”与“叙事研究”概述 | 第18-23页 |
第一节 “电视真人秀”现状与特征研究 | 第18-19页 |
一、“电视真人秀”现状 | 第18页 |
二、“电视真人秀”的特征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叙事”研究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真人秀节目叙事话语的界定及研究元素 | 第20-22页 |
一、叙事话语的界定 | 第20-21页 |
二、叙事话语的研究元素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时间范畴:《奔跑吧兄弟》的叙事时间研究 | 第23-41页 |
第一节 《奔跑吧兄弟》叙述时序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时序交错混合穿插打造特殊效果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奔跑吧兄弟》叙述时距 | 第26-28页 |
第四节 《奔跑吧兄弟》利用时距的变化和选择来建构悬念 | 第28-30页 |
第五节 《奔跑吧兄弟》的叙事频率 | 第30-36页 |
一、利用单一叙事体现节目的真实性 | 第30页 |
二、利用多次发生相似的事的叙事方式来塑造节目标志性信息 | 第30-31页 |
三、重复叙事增强叙事的故事性 | 第31页 |
四、重复游戏,引起观众审美疲劳 | 第31-36页 |
第六节 《奔跑吧兄弟》叙事时间经验 | 第36-38页 |
一、通过时间限制,为节目设置悬念 | 第36-37页 |
二、利用延宕策略延缓提供答案,设置悬念 | 第37-38页 |
第七节 《奔跑吧兄弟》叙事时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38-40页 |
一、奔跑吧兄弟叙事频率问题 | 第38-39页 |
二、建议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语式范畴:《奔跑吧兄弟》的叙事聚焦 | 第41-50页 |
第一节 《奔跑吧兄弟》外聚焦叙事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奔跑吧兄弟》内聚焦叙事 | 第42页 |
第三节 《奔跑吧兄弟》零聚焦叙事 | 第42-43页 |
第四节 《奔跑吧兄弟》利用多视角切换丰富了故事的样貌 | 第43-45页 |
第五节 《奔跑吧兄弟》叙事语式存在的经验 | 第45-46页 |
一、经验:零聚焦叙事时特效字幕的应用 | 第45-46页 |
第六节 《奔跑吧兄弟》叙事语式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一、零聚叙事中缺乏交代事件前因后果的画外音解说 | 第46页 |
二、内聚焦叙事中缺乏现场追述 | 第46-47页 |
第七节 《奔跑吧兄弟》叙事语式建议 | 第47-48页 |
一、零聚焦叙事中适当添加交代事件前因后果的画外音解说 | 第47-48页 |
二、《奔跑吧兄弟》内聚焦叙事中增加人物的现场追述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语态范畴:《奔跑吧兄弟》的叙述层和叙述者 | 第50-61页 |
第一节 《奔跑吧兄弟》叙述层 | 第50页 |
第二节 《奔跑吧兄弟》叙述者 | 第50-55页 |
一、《奔跑吧兄弟》的同故事叙述者 | 第51-55页 |
二、《奔跑吧兄弟》异故事叙述者 | 第55页 |
第三节 《奔跑吧兄弟》叙事语态经验 | 第55页 |
一、叙事者的突围 | 第55页 |
第四节 《奔跑吧兄弟》叙事语态存在的问题 | 第55-59页 |
一、《奔跑吧兄弟》的叙述层存在的问题 | 第55-56页 |
二、《奔跑吧兄弟》叙述者存在的问题 | 第56-59页 |
第五节 《奔跑吧兄弟》叙事语态建议 | 第59-60页 |
一、《奔跑吧兄弟》叙述层建议 | 第59页 |
二、《奔跑吧兄弟》叙述者设置的策略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真人秀节目叙事话语未来创作展望 | 第61-64页 |
第一节 根植本土文化,丰富叙事背景 | 第61页 |
第二节 选好叙事主体,塑造特色人物 | 第61-62页 |
第三节 掌握受众需求,进行节目创新 | 第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件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