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9-11页 | 
| 1.1 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 1.2 病例的选择 | 第10-11页 | 
| 1.2.1 纳入标准 | 第10页 | 
| 1.2.2 排除病例标准 | 第10页 | 
| 1.2.3 剔除及脱落标准 | 第10-11页 | 
| 2 临床研究 | 第11-15页 | 
| 2.1 术前准备 | 第11页 | 
| 2.2 麻醉方法及手术体位 | 第11页 | 
| 2.3 手术步骤 | 第11-12页 | 
| 2.4 手术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 第12页 | 
| 2.5 术后处理 | 第12-13页 | 
| 2.6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2.6.1 换药方法 | 第13-14页 | 
| 2.6.2 引流纱条制备 | 第14页 | 
| 2.6.3 试验用药 | 第14页 | 
| 2.7 注意事项 | 第14-15页 | 
|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第15-17页 | 
| 3.1 观察指标 | 第15页 | 
| 3.1.1 观察期限 | 第15页 | 
| 3.1.2 疗效指标 | 第15页 | 
| 3.2 观察内容与量化评分办法 | 第15-17页 | 
| 3.2.1 创面分泌物情况 | 第15-16页 | 
| 3.2.2 创面面积及创面缩小率 | 第16页 | 
| 3.2.3 换药痛情况 | 第16页 | 
| 3.2.4 创面肉芽情况 | 第16-17页 | 
| 3.2.5 创面完全愈合的时间 | 第17页 | 
| 3.3 安全性指标及评价标准 | 第17页 | 
| 4 统计方法 | 第17-18页 | 
| 5 结果及分析 | 第18-23页 | 
| 5.1 病例资料 | 第18-20页 | 
| 5.2 病例剔除与脱落结果 | 第20页 | 
| 5.3 安全性观测结果 | 第20页 | 
| 5.4 治疗结果 | 第20-23页 | 
| 5.4.1 创面分泌物情况对比 | 第20-21页 | 
| 5.4.2 创面缩小率对比 | 第21页 | 
| 5.4.3 换药痛对比 | 第21-22页 | 
| 5.4.4 创面肉芽情况对比 | 第22页 | 
| 5.4.5 创面愈合时间对比 | 第22-23页 | 
| 6 讨论 | 第23-38页 | 
| 6.1 肛周脓肿成因的中、西医概述 | 第23-24页 | 
| 6.1.1 肛痈成因的中医概述 | 第23-24页 | 
| 6.1.2 肛周脓肿成因的西医概述 | 第24页 | 
| 6.2 中西医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机制的认识 | 第24-29页 | 
| 6.2.1 中医对肛痈术后创面愈合病机的认识 | 第24-27页 | 
| 6.2.2 西医对肛周脓肿术后切口修复病理生理的认识 | 第27-29页 | 
| 6.3 湿性愈合与煨脓长肉 | 第29-31页 | 
| 6.3.1 湿性愈合 | 第29-30页 | 
| 6.3.2 煨脓长肉 | 第30页 | 
| 6.3.3 二者的关系 | 第30-31页 | 
| 6.4 复方紫草油及美洲大蠊粉的药理作用分析 | 第31-36页 | 
| 6.4.1 复方紫草油的组成药物及药理作用 | 第31-34页 | 
| 6.4.2 美洲大蠊的药理作用 | 第34-36页 | 
| 6.5 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39-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 附录:综述 | 第4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