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明清中朝使行路线辽东区城镇空间结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课题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7页 |
1.2.1 古籍资料研究 | 第11-12页 |
1.2.2 舆地图籍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关于使行路线的国内外研究 | 第13-15页 |
1.2.4 关于沿线城市及建筑的国内外研究 | 第15-16页 |
1.2.5 关于GIS在文化线路可行性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6 研究综述分析 | 第17页 |
1.3 课题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 | 第17-21页 |
1.3.1 研究范围 | 第17-20页 |
1.3.2 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第2章 GIS分析方法在使行路线上的分析应用 | 第25-35页 |
2.1 GIS分析方法的应用性扩展 | 第25-27页 |
2.1.1 路线走向定位 | 第25-26页 |
2.1.2 地理形态分析 | 第26-27页 |
2.1.3 线路保护依据 | 第27页 |
2.2 基于GIS的使行路线相关数据分析 | 第27-32页 |
2.2.1 使行路线相关数据准备 | 第27-31页 |
2.2.2 使行路线相关数据库建立 | 第31-32页 |
2.3 结合GIS沿线区域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32-34页 |
2.3.1 面域分析 | 第32-33页 |
2.3.2 线状分析 | 第33-34页 |
2.3.3 点化分析 | 第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使行路线的发展脉络与GIS可视化还原 | 第35-60页 |
3.1 明代朝天海陆两线的发展脉络 | 第35-41页 |
3.1.1 明初陆路被控下的海路路线 | 第35-37页 |
3.1.2 明中都城迁移后的陆路路线 | 第37-39页 |
3.1.3 明末辽东失守重启海路路线 | 第39-41页 |
3.2 清代燕行路线的发展脉络 | 第41-48页 |
3.2.1 后金政治格局影响下的陆路路线 | 第42-44页 |
3.2.2 清初八旗入关后更改的陆路线路 | 第44-45页 |
3.2.3 清中多样线路下的热河陆路路线 | 第45-47页 |
3.2.4 清末航海技术发达后的海路路线 | 第47-48页 |
3.3 基于GIS的路线分析还原 | 第48-58页 |
3.3.1 地理环境分区 | 第48-49页 |
3.3.2 数据应用分析 | 第49-52页 |
3.3.3 路径还原探析 | 第52-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辽东使行路线沿途城镇结构及特征分析 | 第60-88页 |
4.1 基于GIS使行沿途城市分析 | 第60-70页 |
4.1.1 GIS在城市中的应用分析 | 第60页 |
4.1.2 数据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第60-62页 |
4.1.3 数据源的处理 | 第62-63页 |
4.1.4 沿途城市地理环境分析 | 第63-70页 |
4.2 沿线城池功能及结构形态 | 第70-81页 |
4.2.1 沿途城市职能 | 第71-74页 |
4.2.2 城市结构形态 | 第74-79页 |
4.2.3 功能空间布局 | 第79-81页 |
4.3 聚落形态分析 | 第81-86页 |
4.3.1 以山势结合为主的自由形态 | 第81-83页 |
4.3.2 以交通依托为主的组团形态 | 第83-84页 |
4.3.3 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廊道形态 | 第84-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5章 保护缓冲区构成及特征分析 | 第88-113页 |
5.1 保护缓冲区的划定 | 第88-92页 |
5.1.1 文化线路载体提取 | 第88-89页 |
5.1.2 分布规律的分析 | 第89-90页 |
5.1.3 保护缓冲区的建立 | 第90-92页 |
5.2 官方赐建的点状集布区 | 第92-102页 |
5.2.1 多重文化的佛教建筑 | 第92-97页 |
5.2.2 崇武重宗的关庙建筑 | 第97-100页 |
5.2.3 等级严明的儒学建筑 | 第100-102页 |
5.3 精神信仰的集聚分布区 | 第102-106页 |
5.3.1 崇尚自然的原始信仰建筑 | 第103-105页 |
5.3.2 精神寄托的民俗信仰建筑 | 第105-106页 |
5.4 互惠交流的线状均布区 | 第106-112页 |
5.4.1 中朝交流的枢纽建筑 | 第107-108页 |
5.4.2 活动核心的使馆建筑 | 第108-112页 |
5.4.3 特殊情况的留宿建筑 | 第11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结论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1页 |
附录 | 第121-12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