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效果评价与改善措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污水厂尾水回补河流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河流生态修复措施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水质模型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7-23页 |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第17页 |
2.1.1 构建原则 | 第17页 |
2.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步骤 | 第17页 |
2.2 样品采集与检测方法 | 第17-21页 |
2.2.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方法 | 第17-19页 |
2.2.2 指标检测方法 | 第19-21页 |
2.3 水动力水质模型构建方法 | 第21-23页 |
2.3.1 水动力模型构建方法 | 第21-22页 |
2.3.2 水质模型构建方法 | 第22-23页 |
第3章 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3-37页 |
3.1 评价指标 | 第23-26页 |
3.1.1 频度分析法初选指标 | 第23-24页 |
3.1.2 理论分析法再筛选指标 | 第24-26页 |
3.2 评价方法与综合评价模型 | 第26-27页 |
3.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6-27页 |
3.2.2 综合评价模型 | 第27页 |
3.3 评价指标权重 | 第27-34页 |
3.3.1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 第27页 |
3.3.2 指标权重计算(层次分析法) | 第27-32页 |
3.3.3 部分指标权重计算(熵权法) | 第32-34页 |
3.4 评价标准 | 第34-36页 |
3.4.1 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 第34-36页 |
3.4.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 | 第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 第37-53页 |
4.1 研究区概况与监测点位 | 第37-38页 |
4.1.1 研究区概况 | 第37页 |
4.1.2 监测点位布设 | 第37-38页 |
4.2 生态现状分析 | 第38-44页 |
4.2.1 水体理化特征 | 第38-42页 |
4.2.2 水生生物状况 | 第42-44页 |
4.3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44-52页 |
4.3.1 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44-47页 |
4.3.2 水体理化特征评价及分析 | 第47-49页 |
4.3.3 水生生物状况评价及分析 | 第49-51页 |
4.3.4 水文特征评价及分析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基于模型的改善措施研究 | 第53-72页 |
5.1 水动力模型的构建 | 第53-56页 |
5.1.1 模型选择及简介 | 第53页 |
5.1.2 水动力模型建模 | 第53-55页 |
5.1.3 水动力模型模拟结果与验证 | 第55-56页 |
5.2 水质模型的构建 | 第56-59页 |
5.2.1 水质模型边界条件 | 第56-57页 |
5.2.2 水质模型结果与验证 | 第57-59页 |
5.3 基于模型的水质改善措施研究 | 第59-68页 |
5.3.1 改善措施情景设置 | 第59-60页 |
5.3.2 改善措施情景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0-68页 |
5.4 生态修复措施建议 | 第68-70页 |
5.4.1 基于补水水质情景模拟的修复措施 | 第68-69页 |
5.4.2 基于补水水量情景模拟的修复措施 | 第69-70页 |
5.4.3 基于补水方式情景模拟的修复措施 | 第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录 | 第80-86页 |
附录1 河流生态修复效果公众满意度调查表 | 第80-82页 |
附录2 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方法建立步骤 | 第82-84页 |
附录3 监测数据一览表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