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表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临床研究 | 第12-36页 |
1.临床资料 | 第12-15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13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3页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第13-14页 |
1.6 剔除、脱落病例处理 | 第14页 |
1.7 中止标准 | 第14-15页 |
2.研究方法 | 第15-21页 |
2.1 样本量估计 | 第15页 |
2.2 随机方法 | 第15页 |
2.3 盲法的设计与实施 | 第15-16页 |
2.4 治疗方法 | 第16-18页 |
2.4.1 治疗组 | 第16-18页 |
2.4.2 对照组 | 第18页 |
2.5 观察指标 | 第18-19页 |
2.5.1 安全性评价 | 第18-19页 |
2.5.2 疗效监测指标 | 第19页 |
2.5.3 随访 | 第19页 |
2.6 统计学处理 | 第19-20页 |
2.7 技术路线图 | 第20-21页 |
3.研究结果 | 第21-36页 |
3.1 一般资料 | 第21-22页 |
3.1.1 基线情况分析(性别、年龄、病程) | 第21-22页 |
3.2 治疗前两组间评分比较 | 第22-24页 |
3.2.1 治疗前两组间FSS、SAS、SDS、中医证候评分的比较 | 第22-23页 |
3.2.2 治疗前两组间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的比较 | 第23-24页 |
3.3 治疗后各量表积分比较 | 第24-31页 |
3.3.1 治疗后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分的比较 | 第24-25页 |
3.3.2 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的比较 | 第25-26页 |
3.3.3 治疗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的比较 | 第26-27页 |
3.3.4 治疗后脾肾阳虚证候评分的比较 | 第27-28页 |
3.3.5 治疗后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的比较 | 第28-31页 |
3.4 随访 | 第31-35页 |
3.4.1 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分随访1月的比较 | 第31页 |
3.4.2 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随访1月的比较 | 第31-32页 |
3.4.3 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随访1月的比较 | 第32页 |
3.4.4 脾肾阳虚证候评分随访1月的比较 | 第32-33页 |
3.4.5 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随访1月的比较 | 第33-35页 |
3.5 两组间安全性报告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53页 |
4.传统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识 | 第36-39页 |
4.1 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名源流探索 | 第36页 |
4.2 传统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认识 | 第36-38页 |
4.2.1 先天禀赋不足 | 第36-37页 |
4.2.2 后天脾胃失养 | 第37页 |
4.2.3 七情内伤 | 第37页 |
4.2.4 烦劳过度 | 第37-38页 |
4.3 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确切 | 第38-39页 |
4.3.1 艾灸疗法 | 第38-39页 |
4.3.2 针刺联合艾灸法 | 第39页 |
5.现代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识 | 第39-42页 |
5.1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 | 第39-40页 |
5.2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原因 | 第40-41页 |
5.2.1 病毒因素 | 第40页 |
5.2.2 免疫因素 | 第40页 |
5.2.3 神经-内分泌因素 | 第40-41页 |
5.3 慢性疲劳综合征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 | 第41-42页 |
6.本研究试验设计 | 第42-48页 |
6.1 改良长蛇灸具有提升阳气、培本固元的作用,舒适度高、操作简便的优势 | 第42页 |
6.2 脾肾阳虚证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重要证候之一 | 第42-43页 |
6.3 膀胱经、督脉具有调整人体经络、脏腑的作用 | 第43-45页 |
6.4 后溪、申脉具有疏通督脉、膀胱经经气,调整大脑核团功能的作用 | 第45-46页 |
6.5 疗效评价指标 | 第46-48页 |
6.5.1 疲劳严重程度量表 | 第46页 |
6.5.2 焦虑、抑郁自评量表 | 第46-47页 |
6.5.3 健康状况调查简表 | 第47页 |
6.5.4 脾肾阳虚证候量表 | 第47-48页 |
7.研究结果分析 | 第48-53页 |
7.1 两组基线的比较 | 第48页 |
7.2 后溪申脉配合改良长蛇灸能明显改善患者疲劳症状 | 第48-49页 |
7.3 后溪申脉配合改良长蛇灸能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 第49页 |
7.4 后溪申脉配合改良长蛇灸能明显改善患者脾肾阳虚症状 | 第49-50页 |
7.5 后溪申脉配合改良长蛇灸能明显改善躯体疼痛(BP)、活力(VT)、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 | 第50页 |
7.6 疗效差异分析 | 第50-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1 综述 | 第60-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附录2 | 第65-66页 |
附录3 | 第66-67页 |
附录4 | 第67-68页 |
附录5 | 第68-71页 |
附录6 | 第71-73页 |
附7.硕士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