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再工业化的成效及启示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及评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外研究简要评价 | 第14-15页 |
1.3 研究基本思路、方法和框架 | 第15-16页 |
1.3.1 基本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工业化与再工业化的相关理论 | 第17-25页 |
2.1 金融危机背景下工业化的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2.1.1 工业化的内涵 | 第17-18页 |
2.1.2 去工业化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3 再工业化的内涵 | 第19-20页 |
2.2 工业化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2.1 配第-克拉克定律 | 第20页 |
2.2.2 全球化与工业化 | 第20-21页 |
2.2.3 信息化与工业化 | 第21页 |
2.3 再工业化阶段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3.1 熊彼特创新视角下的再工业化 | 第21-22页 |
2.3.2 工业4.0时代的工业化 | 第22-23页 |
2.3.3 工业绿色化理论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再工业化的新趋势 | 第25-36页 |
3.1 战略环境的复杂化 | 第25-27页 |
3.2 战略核心是以创新为引擎 | 第27-31页 |
3.2.1 多次调整升级创新战略 | 第27-30页 |
3.2.2 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 | 第30页 |
3.2.3 制造业创新升级后的回流 | 第30-31页 |
3.3 再工业化目标的多元化 | 第31-32页 |
3.4 战略突破口的工业智能化 | 第32-33页 |
3.5 辅助手段的能源独立化 | 第33-34页 |
3.6 战略举措多维度的系统化 | 第34-3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再工业化的成效 | 第36-50页 |
4.1 美国再工业化成效的宏观考察 | 第36-41页 |
4.1.1 就业指标 | 第36-37页 |
4.1.2 经济情况 | 第37-39页 |
4.1.3 内外平衡状况 | 第39-40页 |
4.1.4 科技创新状况 | 第40-41页 |
4.2 再工业化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41-42页 |
4.2.1 指标体系的选择 | 第41页 |
4.2.2 指标体系的说明 | 第41-42页 |
4.3 综合指标体系的主成分分析评价 | 第42-46页 |
4.4 实证检验 | 第46-48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的战略启示 | 第50-55页 |
5.1 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和教育体制改革 | 第50页 |
5.2 努力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 | 第50-51页 |
5.3 全面深化改革,切实落实创新驱动战略 | 第51-52页 |
5.4 协同推进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改革 | 第52页 |
5.5 更好地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 第52-53页 |
5.6 有效融合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 第53-5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5-57页 |
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