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盈余管理的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盈余管理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盈余管理理论概述 | 第17-28页 |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 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2.1 契约理论与盈余管理 | 第18-20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与盈余管理 | 第20-21页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盈余管理 | 第21-22页 |
2.2.4 内部人控制理论与盈余管理 | 第22-24页 |
2.3 盈余管理的特征 | 第24-25页 |
2.4 盈余管理的效应 | 第25-28页 |
2.4.1 盈余管理的正面效应 | 第25-26页 |
2.4.2 盈余管理的负面效应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分析 | 第28-40页 |
3.1 我国亏损上市公司概述 | 第28-34页 |
3.1.1 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简介 | 第28页 |
3.1.2 监管部门对亏损上市公司的监管 | 第28-29页 |
3.1.3 亏损上市公司的亏损历史及现状 | 第29-31页 |
3.1.4 亏损上市公司的特征 | 第31-32页 |
3.1.5 亏损的原因 | 第32-34页 |
3.2 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 第34-36页 |
3.2.1 上市公司拥有壳资源的优势 | 第34-35页 |
3.2.2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弹性 | 第35-36页 |
3.2.3 我国特殊的退市制度 | 第36页 |
3.3 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分析 | 第36-40页 |
3.3.1 亏损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 | 第36页 |
3.3.2 亏损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 | 第36-38页 |
3.3.3 亏损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 第40-55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40页 |
4.2 研究依据 | 第40-41页 |
4.3 研究设计 | 第41-44页 |
4.3.1 研究模型的选择 | 第41-44页 |
4.3.1.1 盈余管理的衡量 | 第41-43页 |
4.3.1.2 盈与管理方式偏好的衡量 | 第43-44页 |
4.3.2 检验方法和统计工具 | 第44页 |
4.4 样本的选择和数据的来源 | 第44-46页 |
4.4.1 样本的选择 | 第44-46页 |
4.4.2 数据的来源 | 第46页 |
4.5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6-48页 |
4.5.1 扭亏样本行业分布描述 | 第46-47页 |
4.5.2 DeAngelo模型下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7-48页 |
4.6 实证分析 | 第48-55页 |
4.6.1 亏损上市公司扭亏当年盈余管理衡量的实证分析 | 第48-51页 |
4.6.1.1 DeAngelo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48-49页 |
4.6.1.2 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实证分析 | 第49-51页 |
4.6.2 亏损上市公司扭亏当年盈余管理方式偏好的实证分析 | 第51-55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55-58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5.2 研究局限性 | 第55页 |
5.3 对策建议 | 第55-58页 |
5.3.1 改进目前关于上市公司退市的规定 | 第55-56页 |
5.3.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第56页 |
5.3.3 完善新会计准则建设,减少盈余管理的实施空间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