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s | 第6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一) 国外关于“后真相”的研究 | 第9-11页 |
(二) 国内关于“后真相”的研究 | 第11-13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四、研究意义与不足之处 | 第15-18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二) 难点和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后真相”与第三种现实 | 第18-22页 |
一、作为名词的“后真相”——第三种现实 | 第18-21页 |
(一) 虚假信息 | 第19-20页 |
(二) 百家争鸣 | 第20-21页 |
二、作为形容词的“后真相” | 第21-22页 |
(一) 赋予事物新含义 | 第21页 |
(二) 跨学科合作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造成“后真相”现象泛滥的内外机制 | 第22-29页 |
一、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 | 第22-23页 |
(一) 新自由主义经济制度的结构性危机 | 第22-23页 |
(二)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治制度的滞后 | 第23页 |
二、后现代主义、相对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全面深入 | 第23-26页 |
(一) 标榜自由的后现代主义 | 第23-24页 |
(二) 个人至上的相对主义 | 第24-25页 |
(三) 极端平民化的民粹主义 | 第25-26页 |
三、职业自律与媒介素养的缺乏与缺失 | 第26-29页 |
(一) 职业媒体自律的缺乏 | 第26-27页 |
(二) 全民媒介素养的缺失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基于CGSS数据分析互联网使用与“后真相”现象 | 第29-41页 |
一、数字技术给社会各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 第29-30页 |
二、基于2015年CGSS数据分析互联网使用与公众价值观 | 第30-37页 |
(一) 变量说明 | 第31-33页 |
(二) 互联网使用与价值观的皮尔逊相关性检验 | 第33-35页 |
(三) 互联网使用与公众价值观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35-37页 |
三、认知偏见:回音壁或者过滤泡、社群化 | 第37-38页 |
四、基于2015年CGSS数据分析手机定制消息使用与公众认知观 | 第38-41页 |
第四章 后真相的本质属性 | 第41-48页 |
一、相对性:真相让位于拟态客观 | 第41-42页 |
二、情绪性:真相让位于激情和表演 | 第42-44页 |
三、速溶性:真相让位于时间 | 第44-45页 |
四、利益性:真相让位于欲望 | 第45-48页 |
第五章 “后真相”时代的灰犀牛特征 | 第48-54页 |
一、主流价值观被消解 | 第49-52页 |
(一) 阴谋论成为常态思维 | 第49-50页 |
(二) 网络民粹主义进一步凸显 | 第50-51页 |
(三) 另类道德大行其道 | 第51-52页 |
二、新闻专业主义面临新危机 | 第52-54页 |
(一) 新闻报道标准“被娱乐化” | 第53页 |
(二) 新闻报道受众“被反转”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图表附录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