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媒体逼视的形成机理与伦理影响探析--以2014-2018年的热点事件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绪论第9-17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第9-13页
    第三节 理论基础第13-15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第15-17页
第一章 相关概念阐释第17-24页
    第一节 媒体权利与受众权利第17-19页
        一、媒体权利第17页
        二、受众权利第17-18页
        三、媒体权利的异化第18-19页
    第二节 媒体逼视第19-21页
        一、媒体逼视的概念第19页
        二、媒体逼视的表现第19-20页
        三、媒体逼视的效应机制第20-21页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媒体逼视的特征第21-24页
        一、主体:多元性与隐蔽性并存第21-22页
        二、对象:指向性与关联性并存第22-23页
        三、过程:多变性与复发性并存第23-24页
第二章 媒体逼视形成及演化的过程第24-33页
    第一节 初始逼视的形成第24-26页
        一、“引爆点”将事件推向公众视野第24-25页
        二、私人情境遭遇“前台化”危机第25-26页
        三、“场”的诱力推动舆论走向第26页
        四、全景敞视置当事人于话语困境第26页
    第二节 逼视对象的延伸第26-31页
        一、发散式延伸第27-28页
        二、并列式延伸第28-29页
        三、反向式延伸第29-31页
    第三节 “抵制逼视”的出现第31页
    第四节 媒体逼视形成及演化过程的模式建构第31-33页
第三章 媒体逼视形成及演化的原因第33-40页
    第一节 初始逼视形成的原因第33-36页
        一、信息场景: 公私领域的融合第33-34页
        二、文化环境: 民粹主义的影响第34页
        三、逼视主体: 角色功能的异化第34-35页
        四、围观群体: “后真相”下的狂欢第35-36页
    第二节 逼视对象延伸的原因第36-38页
        一、议题内容的分流第36-37页
        二、现实矛盾的折射第37-38页
    第三节 “抵制逼视”出现的原因第38-40页
        一、受众心态的宏观转变第38页
        二、技术对话语权的再分配第38-40页
第四章 媒体逼视的伦理影响第40-47页
    第一节 媒体逼视的现实影响第40-43页
        一、对个人的影响第40-41页
        二、对媒体的影响第41-43页
        三、对社会的影响第43页
    第二节 媒体逼视的传播伦理分析第43-47页
        一、满足知情与保护隐私的冲突第44页
        二、监测环境与传递娱乐的冲突第44-45页
        三、同情弱者与公正报道的冲突第45页
        四、新闻自由与承担责任的冲突第45-47页
结语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附录第52-5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7-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产都市剧的职业形象塑造及其传播效果研究
下一篇:“后真相”的本质属性与“灰犀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