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学习导向、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1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 技术路线图和创新点 | 第21-24页 |
1.5.1 技术路线图 | 第21-22页 |
1.5.2 创新点 | 第22-24页 |
2 相关理论和研究 | 第24-31页 |
2.1 高新技术企业理论 | 第24-25页 |
2.1.1 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及认定 | 第24页 |
2.1.2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 | 第24-25页 |
2.2 学习导向理论及其相关研究 | 第25-26页 |
2.2.1 学习导向的概念 | 第25页 |
2.2.2 学习导向的衡量 | 第25-26页 |
2.3 大数据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2.3.1 大数据的概念及特征 | 第26页 |
2.3.2 大数据的价值及影响 | 第26-27页 |
2.4 大数据能力相关研究 | 第27-28页 |
2.4.1 大数据能力的理论基础——动态能力理论 | 第27页 |
2.4.2 大数据能力的内涵界定及衡量 | 第27-28页 |
2.5 商业模式及其创新相关研究 | 第28-31页 |
2.5.1 商业模式的概念 | 第28-29页 |
2.5.2 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29页 |
2.5.3 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 | 第29-30页 |
2.5.4 商业模式创新的衡量 | 第30-31页 |
3 实证研究设计 | 第31-43页 |
3.1 研究模型 | 第31-32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32-37页 |
3.2.1 学习导向与商业模式创新 | 第32-33页 |
3.2.2 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 | 第33-35页 |
3.2.3 学习导向与大数据能力 | 第35-36页 |
3.2.4 大数据能力的中介作用 | 第36-37页 |
3.3 变量测量与问卷设计 | 第37-40页 |
3.3.1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与测量 | 第37-39页 |
3.3.2 问卷设计 | 第39-40页 |
3.4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第40-41页 |
3.4.1 样本选择范围 | 第40页 |
3.4.2 数据收集途径与方法 | 第40-41页 |
3.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1-43页 |
3.5.1 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 第41页 |
3.5.2 信度与效度检验方法 | 第41页 |
3.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 | 第41-43页 |
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3-59页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3-46页 |
4.1.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3-45页 |
4.1.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4.2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46-52页 |
4.2.1 信度检验 | 第46-47页 |
4.2.2 效度检验 | 第47-52页 |
4.3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第52-56页 |
4.3.1 整体模型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52-53页 |
4.3.2 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 | 第53-55页 |
4.3.3 假设检验总结 | 第55-56页 |
4.4 对实证检验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第56-59页 |
4.4.1 学习导向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的讨论 | 第56页 |
4.4.2 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的讨论 | 第56-57页 |
4.4.3 学习导向与大数据能力关系的讨论 | 第57-58页 |
4.4.4 大数据能力中介效应的讨论 | 第58-59页 |
5 大数据背景下提升商业模式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 第59-61页 |
5.1 强化组织内部的学习导向型文化 | 第59页 |
5.2 注重大数据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 第59-60页 |
5.3 理解学习导向与大数据能力之间的协同作用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4页 |
附录 | 第74-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